时间:2024-06-03
郑鸣
【案例描述】
2009年九月初,我班的学生对实习充满了憧憬,万×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心里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孩子们终于长大了、走入社会了、能独立生活了;担心的是他们能否通过考验尽快地融入社会。
一月以后我接到了万×同学打来的电话,他对我说:“老班我不想干了。”
我问:“怎么了?”
他说:“明天我就辞职。”
我觉得事情有点严重了,赶紧说:“冷静点,不要冲动,有事回来和老师聊聊,我相信会有解决的方法的。”
撂下电话,我立刻给与他在一个班组的学生打电话,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当天他配送元器件时出错了,造成了生产线停工一小时,被班长臭骂一通。噢,原来是这样,我心中有数了。
他来了,一脸的委屈和沮丧。
我笑着和他说:“说说吧,出了什么事让你不想干了?”
他苦着脸说:“今天倒霉透了,发错了货,班长当着许多同事的面把我给骂了,太没有面子了,他就比我早来一年,当了班长有什么了不起的,凭什么骂我。”
我说:“在学校你们犯了错误,老师总是心平气和地给你们讲道理,企业的领导可没有这样的耐心。你出了这么大的纰漏,给班长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要为你承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压力,说不定还会影响他的经济收入和前程,他批评你也是正常的,当然他不可能像老师那样注意方式方法。他的态度可能不好,你要理解,不要和他发生冲突,可以事后和他沟通,可不能因此而撂挑子不干啊!”
他面色有点缓和地说:“嗯,其实工作时我还是蛮认真的,可是不小心还是出错了。”
我说:“工作中出点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能找到出错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想想看你这次出错的原因在哪里呢?”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当天我接到工作单后,没有仔细核对工作计划,就和昨天一样发材料了,可是没有想到生产计划变了,发错了材料,真是没想到。”
我说:“哦,看来你还没有用心做事啊!”
他说:“老班,不是的,你看如果我工作不认真的话,公司怎么能把我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呢?”
我说:“我讲的是‘用心做事。”
他说:“‘认真做事与‘用心做事有区别吗?”
我说:“有啊,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它们的区别是:用心是指人做事的态度,以‘做好为出发点,认真指以‘做得对、不出错为出发点。”
他面色有点疑惑地说:“我明白了,以后会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的,可是老班我怎样才能用心做好一件具体的工作呢?”
我说:“在你接受工作时你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想一想:工作任务的目的是什么,不清楚时一定要领导明确。
(2)看一看: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3)问一问:有问题时虚心向别人求教。
(4)写一写:写出完成这个任务的工作步骤。
(5)小结:每天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一下自己工作的得失。
他笑着对我说:“老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回去一定照你说的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我,我能行的。”
通过这一番谈话,万×同学树立了信心,工作中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地用心做事。他画了一张库房的分布图,分门别类地把电子元件标注在图上,空闲时间就去辨别电子元器件。每天晚上认真仔细地研究第二天的工作任务,琢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每天做工作笔记,记录工作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工作效率和成效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班上一共有五个同学被选为骨干培养对象,有两个被提为领班助理,只有万×同学在实习期还没有结束就被提为领班。
【分析与反思】
学生刚从学校进入企业会有一段时间的不适应期,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不能很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群体之中;学校所学的知识不会用、不够用;遇到具体工作时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从而造成工作不顺心,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这时,老师就是他们最好的依靠,就是学生前进的航标灯。
万×同学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作不主动,做事不灵活,疲于应付。没有意识到认真做事与用心做事的区别,以为只要认真做事就能把事情做好,更不懂得如何用心去做事。(2)在做具体工作时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完全凭着自己的一点经验去做。遇到困难时不愿请教别人,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方法。(3)进入企业后还没有转变好角色,仍然以一个学生的角色来做人做事。这样,当他在工作中遭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感到心情烦躁、苦闷,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逃兵。
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绝对不能只说套话,要在明理的同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引导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勤于思考、多动脑筋,不管看到什么,都要仔细观察,把用心思考变成好的习惯。告诉他们工作中你如果能够习惯于思考,善于质疑,你一定会发现,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你的面前。请让我们记住巴尔扎克说的话:“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蒲再明,曾华林.高职业学生心理问题探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编辑 李建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