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实践认知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试探

时间:2024-06-03

文/鄢柏林 吕艳

摘 要:对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教育,创设问题式及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水平。针对目前农村教学实际情况,需从四方面着手,着力于提高农村教育。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方式;合作小组学习;数学建模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短缺以及农村家长意识落后等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得到解决。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农村教学20余年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总结以下成功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学习及教学模式不断与时俱进,提倡“合作小组学习”的新模式

农村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在学习数学上,表现为勤奋好学,学习内容相对较简单,学习时间相对城市学生更充足些。但不足为机动灵活不够,学习盲目性比较大,主观能动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而课堂上授课方式古板,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更不注重与实际相联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课外不注重对于学生的延伸教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养成举一反三和联系实际想问题的习惯。目前进行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验”,以“主体参与”为突破口,设计了教与学的四自式框架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课堂结构新形式:自看课本—自想问题—小组学习—自练习题—自我小结。

“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实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定期举办一些小组之间的比赛,能充分发挥全组人的积极性,共同学习和进步。合作学习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问题,发现问题及合作的习惯。

二、在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寻找农村里更真实的生活教具

数学相对于语文、音乐和英语等学科来说,教学手段相对单调,教具也相对较少,因此学起来枯燥无味,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源,辅以多媒体教学,能给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手势、直观的教具、表象的多媒体和精美的板书,引导学生从美的感性认识中激发兴趣,从而去实践创造。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难点问题简单形象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真正地感知认识数学知识。

农村也可以提供一些特有的教具,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废旧的东西或在山间田里找,农村还有广阔的大自然,那都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最初始的物质,这样不仅进行了资源再利用,更能培养广大学生热爱生活及大自然的情怀,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多带他们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对于大自然的日升月落、四季交替等神秘现象,鼓励学生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跟在教室里教授深奥晦涩的公转定理相比,这两种教学效果完全不同。留家庭作业应注重切合实际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自己到大自然中寻找数数用的教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生活技能,也完成了枯燥的数学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2)循循善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学习;(3)为每个学生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4)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矛盾;(5)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和习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过去说学生是教师教会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如果学生不愿参与,教师教得再好也是枉然。基于此,进行“学会参与”与“参与教学法”实验,摸索总结出“参与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要素。基本原则包括主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操作要素有四点,即重视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及时反馈调整,强化学生参与;采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四、结合农村生活情境,巧妙融合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学习数学是为了将数学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实现此目的的途径是把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通过数学模型来实现。数学建模能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现实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素材及时融入学习课堂中,把教材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热点、自然环境等与数学问题有关系的各种因素巧妙地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数学问题的火热思考,把其当作解决问题的支撑物来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价值性;让学生抓住问题的锚桩,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生活经验,促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感受问题情境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尽快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尽快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初步学会将数学模型生活化,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兴趣。由于现成的教本上关于数学建模的内容很少,所以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数学建模意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讨论,在自觉学习中构建数学建模的意识。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在愿学、善学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里说的乐趣来自学习过程中对成功实践的体验,需要通过观察问题、发现问题、验证结论、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

参考文獻:

[1]李泽成.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新课程:教师版,2013(01).

[2]瞿雯洁.小学数学生态化教学探究.新课程:教师版,2013(01).

[3]程良军.小学数学教学多媒体运用艺术.新课程:综合版,2013(02).

[4]江育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15).

编辑 张珍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