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课的课堂导入问题

时间:2024-06-03

朱祥武

数学课堂的导入设计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就能引起注意,就能激发学生思维;铺设桥梁,对新旧知识进行衔接;就能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就能让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高度投入。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引入课堂的问题:

一、动画情节导入

现代多媒体的应用,让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都动了起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超级画板、Flash、实物投影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问题情境,让所有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进而发现相关的问题。”比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首先联系实际展示油罐车油箱的纵断面、地球等行星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去感知“椭圆”,然后现场调用“超级画板”,根据椭圆定义设计动点的轨迹,,并提出“什么样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如何建立方程?”等问题,从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二、熟悉实例的导入

课前列举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但又说不清楚其道理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欲望,启发思维,强化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课中的问题造成的悬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讲“二项式定理”的第一课时,我先问:“今天是星期几?”学生:“星期二”(笑了);我:“那么七天后呢?”学生:“星期二”(很快,很齐)我:“二十九天后呢?”学生:“星期三”(声音不够响亮)我:“650天后呢?”学生:“星期三”(明显慢了,声音弱了)我:“843天后呢?”学生:“……”(没有声音了)。

三、问题类比导入

在学习新课知识时,往往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问题,能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立体几何中的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组问题:

(1)在平面几何中,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在空间中,是否合适这样的关系呢?

(3)如果认为有不一样的关系,请你用两支笔演示一下不同的关系。

这样的导入,抓住了平面与空间中的直线的异同点,借助了身边的工具(笔),直观地解决了问题,给学生对“异面直线”的概念产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四、设置陷阱导入

设置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然后进一步进行错误原因的分析以及纠正。比如,在讲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给出“已知双曲线x2-y2/3=1,过点(1,2)作直线l,使直线l与此双曲线相交于点P、Q,且点M是线段PQ的中点,求直线l的方程。”先让学生解答,发现此题无解,究竟直线与双曲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

五、问题形成过程导入

依据一个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势,进行适当的导入设计,使问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复数教学前,讲述“数的概念是从事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数猎物,产生自然数概念;到进一步测量的需要,发展到分数;又从如何显示零下温度之类的问题,引进了负数,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量不能用实数来表示?”从而导入了复数学习的必要性。

六、悬念设置导入

让学生对所学目标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此时设置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比如在讲“命题的关系”时,引入这样的一个故事:王五请张三、李四、赵六吃饭,快到吃饭时,王五见赵六还没有来,在张三旁边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来了。”张三听后,马上起身走了。王五见张三走了,知道自己讲错了话,接着说:“该走的没走,不该走的走了。”李四听到后,连忙起身也走了。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用四种命题的知识来解释,今天的新课讲完后就可以正确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出来了,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教学難点也就容易突破了。当然,课堂导入方式多种,要在具体的环境下变化使用。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课堂学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