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何艳 白孝忠
摘 要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贸快速增长,但却存在依存度低、外贸份额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相似性指数分别衡量了31个城市的贸易竞争力和相似度,发现许多城市出口相同产品,且竞争力强的产品主要是资源型、低技术和中技术型产品,城市群内的贸易结构相似程度高且脆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关键词城市群;竞争力;贸易相似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3-0051-06
一、引 言
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合作的环境下,不沿边、不靠海、作为内陸地区的中部成了一块相对封闭的区域(范恒山,2013)。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中部发展缓慢等问题愈发突出,并出现了包括GDP增长率低等“中部沦陷”现象。2006年《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中部经济发展的新开端。2010年国家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一体化道路。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跨区域城市群合作道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现有的武汉城市圈、襄荆宜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基础上形成的特大城市群,跨越鄂、湘、赣三省,涵盖31个城市。由于地理和环境等方面的相近,城市群一直存在着产业结构相似的问题。龚胜生等(2014)指出,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产业结构相似度高,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均处于工业化中期。从产业结构高度上来说,中部城市群呈二级梯度分布,其中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处于中部第一梯队,但也明显落后于珠三角(何天祥等,2013)。各省产业分工和合作能力也有差异,其中湖南工业分工较高,湖北省际合作潜力最强(张祥等,2013)。城市群之间承接能力悬殊,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能力突出(段小薇等,2016)。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解决中部地区凹陷的关键问题(刘玫等,2010)。
对外开放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形成中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从而实现中部发展优势的再造,达到缩小发展差距的目标(储祥好,2006)。但目前中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和对外结构低于东部(张秀生等,2006)。在产品结构上,中部地区出口商品主要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一般的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所占比例不高、高附加值产品更少(江洪,2013)。秦尊文等(2013)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且经济联系强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整体外向功能较弱(汤鹏飞,2012)。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贸现状
(一)总体状况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加快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从图1中,GDP曲线的上升幅度在2006年以后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城市群的贸易规模也快速增长。进出口从2007年的316亿增加到了2014年的1 039亿美元;其中,进口从159亿增加到348亿美元,出口从157亿增长到691亿美元。但与2006年之前相比,进口增长的速度明显降低,2000~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6%,而2007~2014年只有11.9%。虽然出口增速在两个时间段内从20%增加到了23.5%,但贸易总额的增速仍从22.32%减少到了18.5%。全国外贸增速在这两个阶段上从24.43%下滑到10.2%,长江中游城市群外贸表现良好,但这同时也说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对贸易的依存度要低于全国总体水平。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出口按年末汇率折算后与GDP的比值约为10.8%,而同年全国为41.4%。
表1比较了四大城市群的经济与外贸。表中,2007年之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国GDP和贸易中的比重保持在7.49%和1.45%左右,而2014年两个比重分别跃升为9.71%和2.42%。由此可见,近年来中部的发展成效显著。但表1也反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外贸比重远低于GDP比重,而其它城市群则相反。这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贸地位与其GDP地位不匹配,贸易对地区经济的拉动相对较小。第二,外贸比重远低于其它城市群。例如,2014年长江三角洲在全国外贸的比重为39.12%,高出长江中游城市群37个百分点。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贸规模小,在全国中的作用也远小于其它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在总体上占中国GDP的33%和外贸的79%,这显示了城市群是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长江中游各城市应以城市群为依托,抱团发展,在经济和外贸上尽快缩小与其它城市群的差距,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二)分区域的外贸发展情况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区段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000~2014年湖北、湖南和江西三个区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0.13%、18.04%和25.87%。就2014年来看,湖北段为406.6亿美元,但在2007~2014年年均增率最小,仅为15.83%;江西段贸易额是388.9亿美元,其在2007~2014年增速也是最大的,约为24%;湖南段贸易额最小,为243.9亿美元。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了三省大部分外贸活动,总计完成鄂、湘、赣三省贸易额的89.19%。
各区段贸易量占其所在省份的比重较高,且该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例如湖北段在2000年占湖北省外贸的96.75%,在2007年甚至达到97.7%,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为94.41%。这说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区段对全省的外贸具有主导作用,同时在近年来也带动了本省其它地区的贸易发展。总体来说,各省的外贸仍集中在城市群,因此加强省内城市间产业合作、优化外贸布局是全省发展的重点(见表2)。
三、贸易指数介绍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用来反映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指标。这里从每个城市都是世界市场一部分的角度出发,用某产品的城市出口份额与世界份额之比来反映该城市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较的竞争优势。计算公式为:
RCA=(Xij÷Xj)/(Wi÷W) (1)
公式(1)中,Xij表示j城市i产品的出口,Xj表示j城市的出口总值,Wi表示世界i产品的出口贸易值;W表示世界贸易出口总值。
通常认为,当 RCA≥2.5 时,该市在i产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当 1.25≤RCA<2.5 时,说明该市i 产业具有较强优势;当 0.8≤RCA<1.25时,该市i产品有一定优势;当RCA<0.8时,说明该国在i 产业上表现为国际竞争弱势。
(二)贸易相似性指数
为了衡量两个城市间的贸易相似度,这里采用了SP(Export Similarity Index for Products)指数。它是通过考察两市某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小及其分布是否相似,来分析两市出口相似程度的,具体表述为:
SP=■ ■1-■
(2)
公式(2)中,Xik为k城市i产品的出口,Xk表示k城市的出口总值。这里n=1,2…15,分别代表图2中城市个数最多的前15个产品类型。当SP=1,说明两市出口产品完全相同;SP指数位于[0.5,1)间时,表示城市的出口结构比较相同;指数在(0,0.5]间时,则结构有一定差异;SP=0,说明两市产品完全不同。指数越大,则两市出口竞争也就越激烈。
(三)研究思路
贸易结构是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本文选取了城市出口额最高的20类产品来计算显示性优势指数,这既可以考察城市的出口竞争力,又可以透过它们反观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毫无疑问,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重构的问题也会反映到贸易结构上,因而各城市的产品一定会有重叠。本文接着挑选重叠频率较高的15类产品,用以比较各个城市在出口上的相似性。最后结合公式(1)和(2)计算出来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相似性指数来度量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在贸易和产业上的竞争程度。
(四)数据说明
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GDP与进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产品(HS2编码) 的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网。由于缺乏3个县级市仙桃、天门和潜江的产品贸易数据,因此本文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相似性指数时只包括了28个城市。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外贸竞争力与相似度
(一)外贸竞争力分析
根据公式(1)计算的RCA指数见表3,将每个产品的集中程度表示在图3中。
1.产品出口结构相似
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集中,出口结构相似。超过一半的城市均出口:第29章有机化学品、第84章机器机械器具、第85章电机电气设备、第28章无机化学品、第62章非针织服装、第73章钢铁制品、第39章塑料及其制品、第61章针织服装、第94章家具、第42章皮革制品、第64章鞋靴、第69章陶瓷产品、第63章其他纺织制品、第87章车辆及其零件。
2.出口竞争力极强的产品主要为资源性和低、中技术产品
为能清楚地看到出口产品的类型,这里采用祝树金等(2009)的方法,将产品分为5类: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低技术产品、中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表3第2列中出口竞争力极强的产品主要包括资源性产品、农副加工品、纺织服装鞋帽和化工产品等。低技术类的第62章非针织服装和第63章其它纺织制品均是14个城市的极具竞争力产品。中技术类产品以化工产品为主,例如第28章有机化学品是14个城市的极具竞争力产品。在高技术类产品上,只有咸宁和宜昌的第30章药品是极具竞争力的。
3.产品结构有明显升级的迹象
在表3第3列中给出了较具竞争力的产品,其中高技术类产品有所增加。例如孝感、衡阳和鹰潭在第90章光学仪器有较强竞争力。中技术类产品类别和参与城市增多。第84类机器机械器具不仅是武汉极具竞争力产品,而且是黄石和襄阳较具竞争力产品。在竞争力一般(表3第4列)和竞争力弱(表3第4列)的产品中存在许多高技术产品,其中有10个城市出口了第90章光学仪器类产品。这一方面反映了产品结构的升级,高技术产品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创汇产品,但当前仍处于发展期,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它也预示着新一轮的产品出口竞争格局。各城市在产业规划中均将高技术产业培育列为重点工作,那么這些高技术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成为许多城市的竞争优势,产品结构相似和产业重复建设将会引发又一次的恶性竞争。因此,构建城市间产业合作和贸易分工体系迫在眉睫。
4.贸易结构较脆弱
在表3第1列里有两个数据。一是出口创汇最多的20类产品占城市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平均值达到95%。可以说,城市贸易额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这20类产品。二是竞争力极强和较强的产品占城市贸易总额的百分比,平均值为79%,其中有16个城市超过80%,娄底和衡阳甚至超过了90%。当两类数据都偏高时,城市的整个贸易体系就会十分脆弱。以黄石市为例,99%的贸易源于20类产品,88%的贸易由9种竞争力强的产品创造。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第72、73章钢铁及其制品市场波动时,城市的贸易量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贸易相似度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反映到贸易结构上,将会引起各城市的出口产品的激烈竞争。运用贸易相似度指数计算后,发现城市间的贸易相似程度非常高(见表4)。益阳与其它13个城市的SP指数高于0.5,相似城市数目在10个以上的城市还包括吉安、孝感和九江。娄底、衡阳只有2个相似城市,且贸易相似度均低于0.6。鄂、湘、赣三省的省会城市彼此的相似度丰常高,武汉与长沙、南昌的相似度分别为0.670、0.504,长沙与南昌的相似度为0.622。
从城市间的贸易相似程度来看,宜昌-景德镇的相似程度达到了0.856,在两市出口最多的20类产品中有9类是相同的,分别占到各市贸易额的38%和48%。反观产业结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业是宜昌的四大支柱产业,而化工、食品医药、机械家电、航空汽车和陶瓷则是景德镇的支柱产业。可以看出,两者的产业结构有较大相似性。吉安-九江的相似程度为0.812,在各市出口最多的20类产品中有15类是相同的,分别占到各市贸易额的28%和38%。它们的产业结构也非常相似,前者的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等;后者则有石油化工、钢铁有色、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和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此外,荆州-荆门、荆州-黄冈、岳阳-黄冈、常德-宜昌、常德-株洲、景德镇-常德、吉安-上饶这7个城市组合的相似指数均超过了0.7,显示出它们在贸易上较强的相似性。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与贸易规模快速增长。但与其它城市群相比,其外贸依存度低,外贸在全国的比重小且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效应不大。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
1.以城市群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开放
长江中游城市群聚集了中部三省绝大部分经济活动,对中部崛起有着决定性作用。各省、市应统一到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中来,打破行政壁垒、消除政策阻隔,建立地区高层的对话机制和企业界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中部地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内陆开放式发展格局。
2.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联动发展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与外贸处于不均衡状态,其中武汉、长沙和南昌是核心城市,其贸易总和约占整个城市群贸易额的一半。一方面,继续支持这三个城市发展,打造长江中游地区“多核型”的经济推动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群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扩大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增强其他城市的对接能力。
3.建立城市间产业分工体系,优化外贸布局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因此要缓解贸易相似度过高的问题,首先应提高城市间产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城市群内建立协调发展机制,使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及其它城市差异性定位、合理分工,形成自上而下的分工合作机制。城市在承接沿海乃至境外的产业转移时,也应依据这种分工体系来选择相应产业。
4.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
结构的升级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大力发展出口竞争力强的中、高技术产品的同时,也应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输出,因为它们仍在现阶段起着重要创汇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各城市应在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强化竞争力一般和弱势产品中那些与本城市产业定位匹配的高技术产品的培育工作,使其对外竞争力尽快提高。弱化、转移甚至淘汰那些不具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以有效整合产业存量资源。此外,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应注重各省市专项规划衔接,避免形成同质竞争。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全方位深化中部地区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J].经济研究参考,2013(19):3-8.
[2] 龚胜生,张涛,丁明磊,梅琳,吴清,葛履龙,储环.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1):96-104.
[3] 何天祥,朱翔,王月红.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2(5):54-58.
[4] 张祥,杜德斌.省际工业分工合作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案例[J].经济地理,2013(5):89-97.
[5] 段小薇,李璐璐,苗长虹,胡志强.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16(5):681-689.
[6] 刘玫,高睿,黄蕙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地区优势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7):192-196.
[7] 儲祥好.对外开放与中部崛起——析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现状与中部崛起战略[J].国际贸易,2006(10):4-8.
[8] 张秀生,张文彬.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441-446.
[9] 江洪.进一步深化中部地区开放与合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3(11):31-33.
[10] 秦尊文,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10):52-56.
[11]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
[12] Bela Balassa.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33-9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