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自主思维之花绽放在数学课堂中

时间:2024-06-03

王忠娟

摘 要: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角色转换 个体差异 方法指导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进行角色转换,调动学生善于自主思维的积极性

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严密性、枯燥性,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加之学生有畏难怕错的思想和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要主动转换角色,由于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他的情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能做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统治者,要做课堂教学的协调者、推进器。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给学生鼓励性语言和赞同性情态,真正把课堂当成与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考,在思考中发现答案,增长知识,将所思、所想大胆的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自觉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在解答“爬楼梯”应用题时,先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自己思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解答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二、注重个体差异,实现学生自主思维发展的整体性

由于学生在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著名心理学专家华莱士曾经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之处进行思考,激活学生的思考潜力,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一方面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学会怎样抓住关键所在去思维。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多想,抓住问题的关键,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思考和分析,从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四个红球和四个白球放在纸箱内,每次拿两个,会有几个不同的情况。教师让学生从颜色考虑,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培养学生思维的判断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采用不注意个体差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提高自主思维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进步。

三、强化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运用的灵活性

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归纳问题。数学教学过程中,题目的类型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可变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各种各样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归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题目,转换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并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内容,抓住相同部分,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筛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用尽拉。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无法改变它的形状,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又如:在教学“侧面积”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圆柱体没有一个直观性的认识,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各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不同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意识,还提高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循序渐进,做到全方位均衡发展,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实现教学活动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素芬.《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唐兴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3.王后杰,王武.《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