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吴伊静 梁琳开
摘 要:本文从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出发,以培养适合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对人文体育观以及人文体育观在中学体育课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进行论述和深入剖析,针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人为本”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有所借鉴,对提高学习体育文化、建立终身体育观念,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所促进。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素质 培养
一、前言
体育课程的改革强调突出了学生的健康目标,它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到拓宽的各个知识领域,都倾注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人文精神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并将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体育文化知识水平至关重要。
二、人文体育观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也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明多样化这样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当然还得从严格实施人文体育观着手。这样才能推动人才的培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开放性的人文理念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力求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人文体育观的是一种文明、理性、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我们要强调的体育人文观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只有在这个理念的产生和实施的前提下才能够体现其意义。
在体育课中建立人文观念,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生活和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引导和开拓他们的体育行为,进行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达到体育为人终身服务的目的,满足中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建立人文体育观,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是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成才和发展。
三、中学体育课堂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设置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人文价值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意地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来体现体育学科的人文价值。
如在室外足球课的时候,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明确:本节课要通过学习足球的基本技术,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和足球运动发展的现状,从而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足球的基本技术,还要组织学生针对足球运动的团队配合进行训练,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课程结尾或者放松部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做一名文明的球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公民意识,这样既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和知识,同时又体现了体育活动中蕴含的人文价值。
2.转变传统师生观念,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这种观念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形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潜在的界限,这忽视了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古语有,师者,为人之楷模也。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传统的师生观念必须转变,建立起顺应社会和教学需要的师生平等、师生和谐、师生互助的新型师生观念,教师不仅仅要精于教书,而更要勤于育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好体育技能和知识,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的修养和提高。教师和学生接触直接,在每一节上课之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带着情绪上课,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精神饱满。不仅如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增强课堂上的凝聚力,激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唤起学生的练习欲望,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体现在,通过体育教学能激发学生对与体育项目的热爱,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亲身感受运动的力量、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达到开阔心胸,增进信心的目的。
3.教学满足学生发展的身心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任何教育也都离不开人,体育的教学若不以人为本也必将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发展心理学使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的。中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3岁~16岁期间,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无论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变化。在这一时期心理发育的主要任务是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培养能力,形成角色同一性,因此,在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在以上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比如,在体育课前的热身活动中,通过组织简单的体育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体操教学中根据以往学过的动作组织学生进行体操的创编和展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感,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在跨栏、跳高、投掷等项目教学中,通过对运动技术讲解和竞赛规则介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体育项目对不同性别的运动员执行标准不同,教师要结合生理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男女生性别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形成性别角色的同一性。
4.科学的进行体育课程评价
体育活动是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的活动,同时也很容易因活动感到自卑和怯懦。因此,在体育课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按照以往的达标成绩、各项考核来进行评价。教师应该认真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认识学生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进行考核。对暂时在某一个项目未获得成功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轻言放弃。同时,特别是要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在小型竞赛活动中团结友爱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
四、小结
“人文素质”是人性修炼的重要部分,是做人的基础,是成人的保障,是立足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知识积累、行为养成、观念确定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通过体育课教学,有针对性地从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平.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8(1).76~79
2.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83
3.周登篙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发展.2002.5:10~13
4.蒋海林.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J].学科探究.2008.4:56
5.陈俊钦.试论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融合[J].体育文化导论.2007.1:22~23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