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冯代军
摘 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永恒主题,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开放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校是开展创新精神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新课程教学要改革。当然,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一、课程改革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开发创新的源泉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者,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决策者,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因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它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学,教师应不断吸取国内外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不断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和多媒体技术手段,不断了解新的形势对教师的要求,深刻地认识到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扼杀,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推进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转变教学观念,开创新型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建立教学中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保证学生积极的参与时间。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环节,给足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时间,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必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在教学内容中,要从学生的自身基础,认识特点和能力大小来考虑,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些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模式,如“提问式,讨论式”等,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创立“启发——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勇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要求和学习愿望,或创设教学情境、或演示相关教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通过课件动手操作,学生经历了“了解——操作——消化——掌握”的过程,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学工作者要有不断探索发现,持之以恒和勇创新高的精神,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