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永广 龙菊才
高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常识》更多地注入了人文关怀和情感因素。如果在哲学常识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根据《哲学常识》的内容,以其中一些观点为突破口,结合心理健康的内涵,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里讲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我们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教学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实验已经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生理、身体状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受生活的挑战,面对各种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另外,我们还要教学生正确地估量、看待自己,学会自我悦纳。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了一句对世人影响至深的话: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对自己作出正确、如实、全面的认识,有利于给自己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走好人生道路。
二、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哲学常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是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其中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主要讲述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处于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还存在于一事物和它周围的事物中。联系的多样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我们在生活中也必然会与周围的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该原理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会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尊重友谊。事实也证明,深刻、健康的友谊是我们化解心中苦闷和分享生活快乐的良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妙药。特别是最近某些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导致悲剧产生的事例不断见诸报端,我们更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发展。同时,了解事物的历史联系能让我们认识自我;了解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能让学生重视集体、关心集体,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谊。
三、矛盾分析方法中的两分法
《哲学常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中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讲述的是矛盾的观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一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二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事物,尤其是要学会用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渗透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看待、认识自己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也有缺点和不足,只有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才能为自己作出如实的定位。这里和上面关于意识的反做用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故不再赘述。
四、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哲学常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讲述的是价值观的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价值观、人生观、理想等社会意识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社会实践中走向成功。这一点和前面所说的意识的反作用也有相同之处,但是却更具体、明确。宜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学习、生活。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虽然在新教材中没有专门讲述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但第二、三、四课都有所涉及。比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以及《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等课、框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哲学常识》一书与老教材相比,更注重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而这都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问题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只能认识、利用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越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收到的成效就越大;反之,办事的成效就越差。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和生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蛮干,更不能消极等待,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新课程更为重视学生的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整个课改目标的设计都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心理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之一。把哲学常识的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能让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