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汪兰
【案例概述】
自然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设计是2013年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基本思路是用案例的形式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自然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本案例亮点是通过三个不同设计的学生实践活动,呈现了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的基本发展过程,使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本案例特色是教师认真分析《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内涵,积极探索,将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上。
【活动背景】
一、课题
《电的产生与利用——无需燃料的发电》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严格按照《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的概述、学习内容与要求、学习指引、评价示例等来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基本要求的主题、内容及具体要求
本节课为牛津版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第5课时“无需燃料的发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应《上海市小学自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主题8能与能的转化”中的“8.6.1自然界中能的转化”“8.6.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要求为:“8.6.1H2知道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能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学习本节内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载体,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为切入口,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探究和调查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活动中习得科学知识、培养技能。通过小组调查、阅读、展示、交流讨论、小组体验活动,逐步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使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设计并记录探究过程,能对记录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或解释,得出结论并与同学分享。
3.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存在的问题
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能源,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电的感性认识。在低年级时学生学过简单的电路组成;在中年级时认识了各种常用电器,电池开关,并知道能导电的材料,不能导电的材料的特点及安全用电的基本方式。本单元的教材中融入了电池、电磁铁、发电等内容,将学生使用电器的经历和电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调查收集资料,实验设计,交流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电的各种来源和产生原理,了解了各类常见电池的构造与用途;使用磁铁和线圈产生电流,了解发电厂发电的原理和各种不同发电方式及其优缺点,了解电在生活中利用和节约能源的方式途径;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前几年对自然课的学习,学生都具有参与课外阅读的经历,在自然课堂中也经历了观察、调查、阅读、展示、交流等类型的活动,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促进五年级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寻求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我在自然课程中针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学生实践活动,并侧重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自然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来促进教师以及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了解与改进。
4.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对无需燃料的发电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可利用再生能源的兴趣。
【活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课前调查与课堂教学。课前调查包括指导每位学生的《无需燃料的发电》小课题探究阶段和布置分小组,确定一个发电方式进行深入研究,课前完成科普阅读,完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课堂教学部分主要为学生的展示交流与讨论。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学环节设计
本案例主要是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解释问题、表达交流等要素。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课前调查”与“课堂教学”两个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前调查”中明确课题,根据兴趣点确定小组探究小课题,随后分别在教师的指导下调查各类资料、小组讨论,形成探究报告,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前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以及讨论,呈现对无需燃料的不同发电方式的感性认识过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这部分主要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处理信息、解释问题、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二、活动任务单和评价设计
1.活动评价单设计
《无需燃料的发电》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评表
2.活动任务单设计
《无需燃料的发电》学习任务单
活动一:课前完成科普阅读,各组确定一个发电方式进行研究,完成调查报告,进行交流。
我的调查报告: 發电
发电原理:
运行生产过程:
优点:
缺点:
建造的要求:
相关图片:
相关知识:
我的疑惑:
我还想进一步了解:
活动二:通过小组交流,完成以下表格
活动三:小组讨论并设计新型节能住宅小区
【活动效果与反思】
1.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节课在学生探究这个“无需燃料的发电”实践活动的设计中,将探究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自主讨论,自行分工,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以科学探究体验为主要活动形式
通过组织三个科学探究活动,层层递进,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探究的乐趣。
3.评价多元化、具体化
细看评价单和活动任务单不难发现,评价与教学活动内容一一对应,具体不笼统,结合学生个人、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从平面化到立体化
本案例中主要通过学生课堂展示交流与迁移拓展两个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评价过程。学生从记录、交流与讨论三个方面来选择一个探究主题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与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解释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结合师评、互评与自评三方面的评价形成综合评价。虽然这种评价的方式目前还不太成熟,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追求与成长,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索,并有所收获。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从平面化到立体化,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