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时间:2024-06-03

一、研究的背景

六年级刚开学,我们班有位学生由于过度依赖手机,用手机与同学聊天,看玄幻小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加严重的是父母制止他玩手机,他就与父母关系疏远,不愿意亲近父母。面对身边的同学、家长不合理使用手机,我们如何解决呢?在学生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围绕“如何合理使用手机”这个问题,开展一次项目学习,并将主题确定为“我的手机我做主”。

二、研究目标及路径

我和学生一起参与了“我的手机我做主”的项目学习,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商议,我们确定了本次项目学习的目标与表现性任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调查分析、辩论交流,分析人们使用手机的现状,提高收集、辨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设计改进使用手机的方案,提高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编排儿童剧、偶戏等活动,提高学生生动的、有创意的表达能力。

(4)通过调查采访、设计图纸、制作作品、改进产品、展示产品等活动,提高创新思维、创意设计、理解表达等能力。

(5)通过整理过程性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6)通过以上各种活动,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

(二)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一:调查并分析人们使用手机的情况,用PPT做介绍。

表现性任务二:设计合理使用手机的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表现性任务三:编排儿童剧、写倡议书,进行“合理使用手机”的宣传教育。

表现性任务四: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设计并制作帮助他人科学管理手机的作品,并能不断改进完善,生成有意义的作品。

表现性任务五:完成研究报告,介绍项目整体实施情况,在全班做交流汇报。

(三)活动实施方案

学生想通过调查采访、设计方案、编演儿童剧、制作產品等任务促进目标的达成。为了让项目学习思路更清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规划了活动实施方案:

三、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方式

有了目标、任务及实施方案,我们该如何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价呢?我们知道,项目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和探索创新,主张表现性评价贯穿始终,评价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都可以通过评价量规来实现。

(二)评价的设计

量规由谁设计,如何设计量规,怎么利用量规来实施评价呢?在实践与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一路求索,孩子们也给了我们许多启迪与感动。还记得在经历调查采访、设计方案、演儿童剧等活动后,学生想制作手机收纳装置——手机养“机”场,来帮助人们科学地管理手机。

1.师生合作,设计量规

要想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首先要制定手机养“机”场制作量规,前几项任务的量规都是由项目团队的老师设计的,这次有学生提议:“老师,我们也想参与量规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量规的最终使用者也是他们,我们便让学生参与其中,和我们一起设计量规。看,学生行动起来了,他们去超市、商场、建材市场调查类似的产品,分辨产品间的差异;他们来到电脑室,借助互联网搜集资料。瞧!他们正在研讨好的产品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当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走进他们的小组,和他们共同商讨,学习就这样自然地、真实地发生在我们之间,量规也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好了。

2.依据量规,完成制作

第二课时开始了,我们把量规发给学生,因为有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孩子们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仿佛是一个闯关者,他们测量手机的长宽高,用乐高搭建模型(模型图)、设计图纸(设计图纸),去材料市场考察所需材料;阅读产品说明;他们依据量规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力图做到最优秀!如何测量?如何写说明书?如何进行色彩搭配?如何与人交流?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无声无痕地整合其中,学习又一次自然、真实地发生了。

3.依据量规,展示产品

产品制作好了,到了孩子们最激动的时刻——展示产品,这时,他们还是要依据量规进行产品展示,其他小组依据量规提出改进建议。此时,课堂已经不再平静,每个孩子都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也会邀请教师指导。此时,课堂上处处都是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间的探讨,新的学习关系就自然地真实地建立了。

4.量规为标,整理反思

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每天都以学习日志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收获,当看到这个孩子的日志时,我发现量规中的评价要点在他们的日志中也出现了。量规由孩子们设计,由孩子们使用,此时贯穿学习过程的评价量规已经深入孩子们内心,融入孩子们的脑海,悄悄地内化成前进的目标,渐渐地转化成已具备的能力。

总之,在整个活动中,评价成为学习的推进器。学生依据量规,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要改进或提高;老师依据量规,了解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评价也因此在学习中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四、课程的收获

项目有终点,学习无止境,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在这次项目学习中,学生在改变,在成长,他们跳出书本,围绕驱动问题,依据评价量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跨学科学习,真正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

老师也在改变,在成长,我们为了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联手创生课程,用评价驱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综合性的深度学习,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回顾整个课程的实施,因为真实的问题,班本课程应运而生;因为评价的驱动,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作者简介:杨婧婧,女,(1984.07—),河南信阳人,毕业于河南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阅读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