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翁士钢
摘 要:为了引导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学行为,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举行了以“预学后教、以学定教”为主题的团体赛课活动。针对《周长的认识》这一课题,我们小组通过前测、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我们认为周长概念的本质是“长度”。因此本课的教学应该立足长度,让周长自然生长。
关键词:周长;教材;课后反思
一、课前慎思:教材研读、学情研判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内容。教材安排很简单,呈现的是一些物体和图形——周长的概念——动手量一量、围一围等方法测量周长——外加量一量三个图形的周长的配套练习。教材展示了各种形状的事物和图形,有意突出它们的轮廓,从而抽象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再从测量的角度理解周长的实质是长度,深化周长概念的理解。
二、课中打磨:践行“生本”课堂
(一)磨定框架
根据上面的思考,具体框架展示如下:
活动一:解读素材,唤醒长度的经验
活动设想:通过丰富的素材感知长度的不同表现形式,为学习周长做准备。
活动二:自学课本,理解周长的概念
活动设想:通过判断、对比、描述和自主修正,逐步深化周长概念的理解。
(二)打磨细节
由于后几次磨课在整体框架上基本保持一致,接下来重点向大家呈现的是在这几次磨课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细节调整及想法。
1.模块一的修改调整
(1)过程呈现(略)
(2)思考
①本次调整保证了关于长度感知的“全面性”。其中既有直的线的长度,又有弯曲的线的长度,还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②选用更贴近学生现实的素材。把铁丝围成的圆形和黑板的花边更换成学生更熟悉的展板的木条边框。
③淡化无关的干扰因素,突出“长”的表象。我们尽量淡化了影响孩子们感知素材中的所表达的长度无关的因素。如:去除了旗杆的背景和塑胶操场里球场的线,淡化了地图的背景和操场、展板的面。
④更关注对比材料中长度之间的比例。如:我们调整了课件图片中展板长和宽,避免学生在视觉上感觉与“素材3”中的木条长度不一致,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⑤在所提供素材各种长度表达上做出了调整。我们用“××的长是多少”的句式统一了5个素材长度的描述,突出了“长”的特征。在终稿之前我们对“素材4”的长度是这样描述的。
2.模块二的调整
(1)过程呈现
(2)思考
①让自学主动发生。通过“特殊的长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明确了要学什么。通过“它特殊在哪里?”这一问题驱动学生不仅会去理解文字定义还会联系书本的图理解周长的定义。
②疑问置后,凸显“真疑问”。在概念辨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疑问是可以通过孩子们自己的交流自主答疑或生生辨析答疑的,在辨析后提出的疑问是孩子真正的疑问。
3.模块三的修改调整
(1)对比呈现
(2)思考
①明确要求,带着目的去操作,提高实际测量的实效。
②精简素材,给予学生充裕的操作时间。
③通过方法的小结,突出测量的过程。
④通过微课的展示,更规范地演示了测量圆周长的整个过程,学生观察得更清楚,也更省时。
4.模块四的调整修改
(1)对比呈现
(2)思考
①通过练习的整合,让练习更精炼。
②在逐渐的变式中深化周长概念的理解。如:在长方形内部划线与长方形的周长无关。面积大的图形周长未必就一定长。
③练习层次分明,从不同角度深化概念理解。如:用数据刻画周长、用展开的线强化周长的概念。
④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如:展开长方形的周长的一半、呈现长方形的图及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让学生想一想周长可能是几厘米。这些设计都给孩子留有想象的空间。
⑤给予孩子思考的空间,如:“先呈现长方形的图及它的长是4厘米,想一想它的周长可能是几厘米?”在学生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再出示选择的文字信息。让“中后學生”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收获成功的体验。
三、课后反思、总结提升
1.由于本节课教材中能“读”文字内容很少,更多的是需要孩子去体验、操作。给孩子预习带来一定的难度,汇报也比较单一。
改进措施:改“课中预习”为“课前预学”,课前通过看书,询问等方式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课前图形的周长积累活动经验。课中进行诊断跟进式学习。
2.通过周长和面的剥离区分周长和面。学生的体验还不够深刻。
改进措施:从不同大小的面的强烈对比中,感受小的面周长不一定短。如:动手折一折同一根铁丝围成大小差别很大的图形,对比它们的周长。或在本课练习中继续变式,如下图:
3.线和面剥离的过程,学生体验还不够深刻。
改进措施:在几何画板中演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的作用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我把这一周的线展开会怎么样”。在学生充分想象之后再动态演示,孩子们印象将更加深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