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高段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4-06-03

孙霞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的节选或改编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多读些文学名著,在学生心中种下善恶分明的价值观,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阅读教学成了一片沙漠。怎样做好名著选文的教学呢?结合教学实际,从“明确教学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解读人物形象”“加强语言积累”“向课外辐射”等方面浅谈名著选文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段;名著选文;教学策略

文学名著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让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的节选或改编文本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还单独设立了中国古典名著欣赏单元(第五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多读些文学名著,较好地接受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引领学生走进名著、阅读名著,在小学阶段是何等重要。

然而,当前的教学大多是为了应试,很多老师的教学是为了完成课内教学任务,要么就是各种语文练习的强化,追求高分数,培养应试的能力。个别教师虽能完成教材安排的选自名著的几篇文章,但都是匆匆过场,更别提花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完善一些方案去持之以恒地评价了。显然名著阅读教学成了一片沙漠。那么,怎样做好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明确名著选文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一篇篇不同题材的课文,在确定“教什么”时往往显得迷茫。有老师面面俱到,什么都不肯漏下,有老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随心为之。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教得再精致、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曾在《人民教育》杂志看到过刘发建老师《将相和》一文的课例引发的讨论,主要是对这个课例的教学内容合不合适发生争议。可见,作为一线教师确定怎样的课文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武松打虎》的片段:

1.请默读8、9两小节,面对猛虎武松一共闪了几次?

2.找出写武松“四闪”的句子,并出示: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

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成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师:请读一读,这四句话的顺序能否换一下呢?说说理由。(得出要有顺序)

3.“闪”可以换成什么?(躲、避)作者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

4.从“四闪”中你知道了什么?(体会作者用字之准以及武松的谋略)感情朗读这两小节,读出武松的敏捷、镇定。

上述《武松打虎》的教学片段,教师抓故事的逻辑顺序以及动词的准确性指导教学,关注了语言,教学过程清晰。是否符合课内名著选文教学的要求?纵观高段教材的所有名著选文,不难确定名著选文教学的内容定位:品味名著通过烘托、夸张等方法,渲染人物形象,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进而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习名著如何借助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感受名著的魅力。名著选文的导读主要是授之以法,要根据名著的自身特色,引导学生或关注人物形象,或关注表达方法。

可见,上述《武松打虎》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抓故事的逻辑顺序以及动词的准确性指导教学,其适合于某些说明文,而就名著选文教学来说,是失偏的。

因此,在名著选文教学中应先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才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考虑用什么方法教学。

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選入教材的名著选文,都是名著作品中最经典的章节,主人公大多是学生书中或电视上看到过的人物,有的甚至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人物,比如会七十二变、勇于除恶的孙猴子——孙悟空;神机妙算、人人羡慕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这些人物家喻户晓,在学生的心中都有深刻的印象。“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薄发”,教学时就要适时挖掘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储存,激起他们学习的乐趣,可以试着这样尝试:首先,学期初阅读布置(内容为本学期课文里所涉及的文学原著);第二,学课文前几星期阅读布置(找到选文所在的章节读一读,先对选文的故事情节有个了解,也可以查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最后,课前布置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搜集资料,宏观把握课文。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将人物形象的解读置于名著的宏阔背景下

教材中的名著文章都是选文或改变文本。在教学中,让学生局限于名著选文中解读人物形象,是不完整的。在原著中,某一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在教材选文中,在特定的故事发展阶段,他又呈现出怎样的个性?这些知识背景,定会影响学生的解读。因此,教师应适时地引入名著中相关情节,以丰满人物形象。如:《水浒传》中林冲形象解读教学设计:

师:林冲是《水浒传》中响当当的好汉。细读课文第3段,看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林冲?(谦虚、机智、善于思考、武艺高强、很能忍让……)学生解读各有千秋。

这是解读名著选文教材人物形象的第一个境界。每个学生所发现的只是林冲的一面。即使将学生所有的发现罗列起来,但林冲的个性特点还是不够明显。这一步仅停留在文本层面,在名著的背景下,林冲又具有怎样独特的个性?因此又有了如下的设计:

师:“能忍”是林冲的一个重要个性特点,这个特点在原著中也有表现。(随机引入《水浒传》中相关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一段描写)读一读,看你还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林冲?(果断、有点狠……)

师:同学们,林冲是《水浒传》中一个响当当的好汉,《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故事还有很多。那么,《水浒传》中的其他好汉你还了解谁呢?

这一设计,将人物形象的解读放在原著的宏观背景下,不仅注重对教材本身的研读,而且也注重联系名著的内容,丰满了人物形象。

四、加强语言积累,感受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好书不厌百回读”,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就在于它不同于“快餐式”的流行阅读;经典阅读只有反复品尝、咀嚼、回味,才能吸取其更多的精神营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讲故事、说评书、编课本剧、复述等,让学生感受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内化、积累语言,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五、拓展精彩文本,感受名著魅力

因篇幅限制,教材中的名著选文几乎都有改动,或概括,或删除。教师导读时,可引入名著中相关精彩情节,从中感知名著魅力。

例如,《西游记》选文“三借芭蕉扇”的教学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一仗打得如何?

生:直杀得岭动山摇,天昏地暗。

师:这两个词读得真好,再來读一读。

师:你仿佛觉得——

生:打得很激烈。

师:课文因改编的需要把这一场恶战仅用两个词语来描述,原著中这场战争写得相当精彩,想读读吗?(补充原著资料,生读)

师:读原著与读我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师:选文篇幅短小,而原著则有两万多个字。你觉得作者有着极为丰富的——

生:想象力。

师:这个是《西游记》诸多经典故事中的一个,课后同学们可去读读这本书。

如此恰当地引入原著,关注了学生的兴趣,更凸显了《西游记》的写作特色——大胆地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教材中的《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均可用此法。

六、以名著选文为支点,由课内向课外辐射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李振村先生曾指出:“名著进入教材,它的任务绝对不是简单的学字、学句。经过改编的名著选文是一个诱饵,是一个引子,是一个缝隙,要让学生通过这个缝隙,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进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教材采用“课文带名著”的编排方式,目的是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名著,引领学生走进名著阅读的殿堂。就是抛砖引玉,让学生透过一枝出墙的红杏,窥见满园的春色。

如葛培松的《景阳冈》在学生说评书后,教师导读:“《水浒传》中武松一出场就是景阳冈打虎这一回,一下子就写出了他的神勇威武和超人的胆量,后来的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关于武松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会享受到更多阅读的乐趣。然后又拓展《李逵打虎》,想想李逵打虎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区别。下次班队活动课中,让我们一起来汇报、交流吧……此时,相信许多有兴趣的学生早已蠢蠢欲动了,恨不得马上拿出书来痛痛快快地读了。这样的设计,由无疑处生疑,激励、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原著,提出汇报展示的要求,让学生的课后看书不流于形式。

崔峦老师说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质,也需要一定的量,没有足够的量变,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名著选文只是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用点心,多想点办法,名著教学一定会是一片绿洲,我们的学生一定能领略到历史文化的丰姿,一定能汲取丰富的养料,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读名著让孩子受益终身!引导学生走进名著、阅读名著,是每个语文教师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周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J].新课程(下),2014(7):4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