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冯晓丽
摘 要:教学目标是教师撰写教案的首要任务,指导着教师教什么,又引领着学生学什么。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主要针对小学中高段语文梯度化教学微目标的设计,从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素质要求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梯度化;微设计
教学目标是文本教学的起点,是一堂课形成的最初出发点,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在教学之前就有明确的预期效果,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目标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对班级学生有较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們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那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应当最终指向学生的个人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并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
一、现阶段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大同小异
教学目标虽然是教学的起点,但是很多老师在备课时通常将目标抛之脑后,着眼于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而对于教学目标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形成过程,只是将教材上的目标随意抄上,没有考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标,目标此时就变成一种摆设,只是为了教案的完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案中固定不变的内容;情感一类的文章,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学习……精神”;景物类的文章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的套话,这些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大海航行的指明灯,但如果落实到每篇课文的课时目标就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口号。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模糊笼统
教学目标的表述没有注意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不够全面深入。一般的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中总是会出现“学习”“认识”“了解”“体会”等要求,但这些要求究竟要达到什么程度却很难操作。这些数不清、道不明的模糊表述,根本无法对课堂教学起到调控作用。“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目标一旦笼统模糊,就无法落实了。”
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仅仅是把握住三个常规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要从这三个维度中细化成更微小的目标,即微目标的设定,从浅层的起点出发,从而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目标的落实无法反馈检测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过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然而,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开始制订的教学目标到教学结束也没有进行反馈和检测,甚至很多的教学目标根本难以得到有效的达成。我们习惯在教学景物类文章时写上这么一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那么,教学过程结束后,这个目标达成了吗?怎样检测、反馈呢?笔者也去听过很多课,教师的教案中有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发现课堂学习中,学生课文是朗读了,但课文内容理解了吗?课堂上没有检测反馈,课后小结也没有检测反馈。
二、教学目标微化设定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一)强调梯级定位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制订的是某个学段中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能力标准或者叫素养标准。而不是绝对要求和最高要求,是一个指导性范畴。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班级,哪怕是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学习经验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出发点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也不可能是一刀切的,教学目标要强调梯级性,这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
(二)多角度综合性定位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总的目标,具体到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订教学目标就要从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出发,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确立相对集中、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各层次学生有可能达到的纲要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学生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课堂真正要学会什么。“和而不同”的课堂目标才是真正有标杆作用的,切实有效的目标。
(三)利于检测和反馈的定位目标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程定位的核心素养要求,把握课文的写作意图,对教学整体立意,确定学生学习的真实要求,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文体,阐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既把握教学对象,又体现出了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这样简明扼要的目标,具有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的层次,既方便教与学,又利于课后的检测与反馈。
三、教学目标微化设定应聚焦的基本内容
(一)聚焦单元导语,落实课标目标
中高年级每册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单元导读部分,每一单元的单元导读部分一般包含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单元导语部分有要求:“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那么这一单元的课文教学目标学习专题就可以具体细化到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策略,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比如本单元的《自然之道》这篇课文,配套的教学参考中有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在这几条目标内容中,第一条的字词学习,对于四年级下册的学生来说是常规内容,不需要着重细化。第三条是人文性目标要求,需要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乃至全科学习阶段。而对于“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目标恰恰是中年级学生要训练和掌握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就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所以,《自然之道》的课堂教学目标可以重点确定为“把握课文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进一步具体微化为:“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目标可以微化确定为:“抓住几个重要问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易于操作,便于检测。
(二)关注课后习题,推敲实践目标
每篇课文都有课后习题部分,很多老师往往在教学的时候忽略课后习题的实践作用,直接跳过或者在复习的时候从课后习题入手来重温课文,殊不知课后习题应该考虑在前,习题中会隐藏教学的目标,只有深入习题去提炼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如人教版语文课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有一题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者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这道题表面是选做题,做与不做都可以,但是細细想来,这何尝不能作为一次目标的分级预设,教师可以将这个实践目标有层次地进行化解,一是单纯得积累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二是在通过摘抄积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描写能将人物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通过积累和分析,能在此基础上学会人物的描写,通过动手写作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三层目标因学生而异,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为实践能力的体现,因此,清晰的层次目标是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实践训练的基本保障。
(三)总结文本特点,开发专有目标
每一个文本,教学的内容很多,在教学参考书中,教学的目标也基本大同小异,但是文本体裁不同,教学目标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要在文本体裁的分析上锤炼不一样的教学目标。着眼“这个”文本所特有的核心特质,并结合学段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现有水平,提炼出专有目标。例如,议论文应该教什么,教观点似乎太简单,教材料又有点喧宾夺主,因为材料本身就是为观点服务的,教结构无非就是总分或并列,那么议论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教逻辑思维能力,作者是怎样运用材料来说明这个观点的,由此议论文的教学目标重点就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童话教学,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那么童话教学的重点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每一个年级段都有童话的文本材料,那么是不是每个年级段的童话的教学目标都一样呢?如果把二年级的童话和四年级的童话的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的话,显然是错误的。笔者认为低年级的童话应该重在故事的感受,高年级的童话应该是想象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跟着童话一起回归最自由的心灵世界。再例如说明文的教学,教学的目标重点应该是在说明对象的独特性上,说明方法的运用是能力的目标体现,通过说明事物的独特性来探究文本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关注学生实际,添加个性目标
教学目标是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也是学生能学到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一厢情愿地决定,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去关注学生实际,不断探寻适合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目标。
可以先设定微化预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六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预习目标是:(1)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2)学会本文的生字词。(3)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预习作业中就可以布置通过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通过资料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的预习要求,阅读能力强的能“吃得饱”,阅读能力弱的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之后,我整理了以下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词语。(基础目标)(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基础目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4)学习文章,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情感目标)(5)通过学习课文,养成“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能力目标)(6)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力目标)(7)学习使用这些表达效果来写一写书。(能力目标)(8)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并积累下来。(能力目标)
基础目标(1)和能力目标(5)、(7)、(8)作为选择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恰当的选择,在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情况之下完成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个性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比较清晰。不可否认,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预定的目标难以达到或目标定得太低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反馈的情况及时作调整,偏离“最近发展区”的学生,通过调整步入“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达标,并获得成功感。
只有教师掌握了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将教学目标梯级微化分层设计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选择自我目标的同时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教师在课堂中则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接下来的课本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