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骨感“语用”丰满起来

时间:2024-06-03

谢慧仪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多形式训练的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简称“语用”)能力,让学生骨感的“语用”丰满起来。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积累;训练

一、积累——“语用”的基石

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石在于语言文字的积累,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元素。语文素养是指语文知识、能力、语言态度和体验、语言积累与品质、语言行为等因素。语文素养各方面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只有掌握了语言积累,才能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语言态度和体验。语言积累即汉字、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篇章等的准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积累的技巧和方法,自觉地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语言中的精华,不断地吸纳和陶冶,将精华部分融入自己的学习体系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石。

(一)生活是语言积累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素材。社会实践是运用知识的最好方法,有丰富的资源和素材等待挖掘和吸收。学生要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从而得到感悟与升华。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更具真情实意,才能更加打动人心。

(二)文本是语言积累的基地

1.朗读、背诵

朗读与背诵是初步感受语言,形成个性认知的阶段。朗读与背诵是学生培养语感的良好举措,通过朗读体验文字的魅力和内涵,通过背诵积累优秀的语言文字和写作风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朗读是体验文字表达内涵的方法,有了朗读,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更加有感情、有活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增加朗读时间,鼓励学生多背诵优美的段落,有意识地积累和吸纳,将朗读和背诵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

2.大量阅读,自主摘抄,系统化积累

书本上的知识是永远学不到尽头的,我们对知识的掌握量也有限。语言表达水平和文字运用水平低,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读得少、记得少。要想让骨感“语用”丰满起来,就必须要多读、多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重阅读量的积累,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读懂、读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很具有代表性,都是专家认真研究、精心挑选的。二年级就要注重摘抄,积累优秀的段落和语言,让学生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将自己喜欢的文字摘抄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提高语言水平。将摘抄内容进行归类,提炼精彩部分。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摘抄课文里关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又在学习第二课春天的古诗进行课外延伸,补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关于春天的诗句进行课外积累,并在语文园地“展示台”的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作品展示。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摘抄。如摘抄第一课《找春天》中的AABB式的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叮叮咚咚;又如,形容词的灵活运用,摘抄第三课《笋芽儿》中的“撒娇地说”“不停地唠叨”“叽叽喳喳地叫着”“自豪地喊”;甚至摘抄这单元的拟人句,如《找春天》里的“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好词佳句,以便写话的运用,也为中年段的习作、更多的语言文字运用、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年段,更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运用、不同的写作开头、不同的结尾等,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加以积累。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和摘抄,教师可以开展“阅读之星”“读书小博士”等评选,开展“小小品读会”“我爱阅读”等优秀语句的品读、阅读评价、反馈活动。这样不但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地阅读和摘抄,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训练──“语用”的桥梁

(一)找准最具教学价值的语用点

通常一篇文章中会有多个语言知识点和表达技巧以及运用方式可供学生学习,这就需要教師对内容进行筛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文章中最有价值的点挑选出来重点教学,让学生切实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布局:

1.只有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点训练,领会教材编排的内涵和规律,才能抓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围绕“大自然景物”这一专题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学习本组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的词句表达方面的作用,领悟作者的观察方法”,所以感受课文描绘“大自然景物”的语言方式、表达的方法,应是单元训练的重点。因此在本单元第3课《荷花》的教学中,第2段用了三个“有的”的句式来对荷花开放的各种优美姿态进行描绘,是极富活力的语言,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这段的句式,对自己喜欢的动植物进行描绘来写小练笔,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2.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点

学生的需要点包括学习的目标需要、学习的兴奋点和难点,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体会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观察和交流等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目标,刺激学生的获知需求,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只有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才能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了解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更写出了枝条快速而有力地生长出来的样子,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我在教学中抓住“抽出”这个词的准确性运用,引导学生换词造句。学生能灵活地造出下列句子:“春天来了,小草从泥土里悄悄地探出头来。”“春天来了,花儿从绿叶中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夏天到了,雪白的荷花从碧绿的荷叶之间冒了出来。”

3.要思考文章语言表达的特色点

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是最值得学生学习的部分。表达具有特色,语言文字表达得更有张力和活力,文章结构也更突出。如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有多个表达的特色点:作者抓住鹅的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一句,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重点突出鹅的特点。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突出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这些特色很生动地表现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需要重点品味这些语言,引导学生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其中的某一特色点,引导学生模仿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以进行语用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单元教学的训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点,考虑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点,来找准最具教学价值的语用训练点,让语用教学事半功倍,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立足于文本,掌握优化的语用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将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以教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挖掘教材,进行开发和建设。有的课文有很多值得重点赏析的语言,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精美的值得研究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钻研教材,钻研文本,注重学生的模仿应用训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迁移运用的能力。根据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和文字,让学生试着重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核心素养。

1.句式模仿

如:二年级下册的第10课《葡萄沟》:“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到了(春天),(玫瑰花绽放在绿叶丛中),有(粉红)的、(深红)的、(嫩黄)的、(淡蓝)的,(雪白)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2.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写句子

如:四年级上册第15课《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要是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 。”

实在有些古怪。他(她/它)高兴时 ,不高兴时 。

3.根据课文内容写话

如:学完四年级上册的第9课《巨人的花园》,以“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花园 。巨人赶走孩子们后,花园 ”的形式写几句话,对花园的不同景象进行描绘。

4.迁移、拓展

如:三年级上册的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要求學生选择“又A又B”式的词写成句子。

5.综合运用

如:提供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四字词语“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鲜花朵朵、百花齐放、芬芳扑鼻、沁人心脾、青翠欲滴、倾盆大雨、雷声大作、硕果累累、瓜果飘香、五颜六色、五彩缤纷、随风飘扬、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要求用上5个适当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某一季节的景象。

又如:提供平时积累的动词“站、跑、打、扔、投、爬、跳、飞、游、蹲、写、走、搂、抱、扶、端、画、说、唱、笑、弯腰、低头、起立、转身、摇头、抚摸”、形容词“微笑地、高兴地、兴奋地、激动地、猛烈地、迅速地、飞快地、温柔地、严肃地、和蔼可亲地、亲切地、勇敢地、坚强地、轻轻地、轻盈地、慢慢地”,要求用上5个以上适当的词语,写一写课间活动的情景。

6.语言重组

如:学习完四年级上册的第13课《白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白鹅的特点,以第一人称写一段《白鹅的自述》。

7.各种描写方法的模仿练习

如:学完三年级下册的第5课《翠鸟》,模仿第一自然段对翠鸟的外貌描写,对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外貌进行描写,写一段话。

又如:学完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联系现实生活经验,用“应接不暇”来进行场景描写,写一段话。

8.想象写话

如:学完四年级下册的第5课《中彩那天》,我能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会有怎样的心情、什么对话,我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又如:学完六年级上册的第26课《月光曲》,想象贝多芬飞奔回店后,是怎样度过这一夜的,并具体写下来。

总之,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挖掘教材,进行开发和建设。有的课文有很多值得重点赏析的语言,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精美的值得研究的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钻研教材,钻研文本,注重学生的模仿应用训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迁移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学习,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多种方法或手段提升语言能力、增强语言积累。通过观察和交流等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目标,刺激学生的获知需求,掌握学生的兴趣点。让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了解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