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桂萍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在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这样在实际情境中,就能产生估算意识。
但是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即使提高了估算能力,也要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估算结果。
三年级到四年级,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乘法估算。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也是不一样的。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一、宁多估不少估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中有这样一题: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够吗?
做此题时,在老师“四舍五入”思维的教导之下,把29看做30,学生都可以列出算式29×8≈240(元),所以带250元够用,按道理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可以做类似的估算题目了,其实新的问题出来了,如果换一个数据:每张门票12元,30个同学参观,带300元够吗?
很多学生用“四舍五入”思路把12看作10,列出算式12×30≈300(元),所以300元够用,这样就错了,那此题我们怎样估算才合适呀?这个问题很好,既然30不用看做几了,12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四舍五入”思路了,宁可不用,也要把12看大一些,可以看做15方便计算,这样12×30≈450(元)也比带300元够用呀!
其实仔细讨论关于生活中用钱的估算,我们往往是估大不估小的,也就是我们要估算的钱数估大一些,保证我们所带的钱够用,估小了说不定就不符合实际支出情况。如果估算成300元,说明学生只有估算的技能,缺少了估算的实践眼光,背离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课程目标取向。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不仅是引出估算的需要,更是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灵活估算的需要”。也就是要让学生从特定的情境出发,思考决定把数估得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在估算中,12应估得多些,还是少些?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外出参观情形,由于还需要购物、游玩等其他开销,要多带些钱,从而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学到有实践价值的教学。
还有“每瓶饮料3元,58元最多可以买多少瓶饮料?”
学生分析:58≈60 60÷3≈20(瓶)
显然此题错在不能根据实际合理地进行估算。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估大不估小的,那就是扯布做衣物,有这么一题:
做一件衣服需要1.2米布,做6件衣服大约需要多少米布?
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做出:1.2×6=7.2米 7.2米≈7米
所以大约需要7米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就没仔细想想那0.2米布大约没了,第七件衣服就做不成了,正确的估算是1.2×6=7.2米 7.2米≈8米,大约需要8米布。也就是做衣服也好,做其他的物品也罢,你所估算的材料都要比实际用的多一些,以防不够用。
二、宁少估不多估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中有这样一题:
每排22个座位,一共有18排,有350名同學来听课,能坐下吗?
书上给出三种估算想法供我们参考哪种估算比较合适:
(1)18≈20 22≈20 20×20=400 所以22×18≈400
(2)18≈20 22×20=440 所以22×18≈440
(3)22≈20 18×20=360 所以22×18≈360
三种方法对比下来,虽然都比350大,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估算座位宁可往少里估保证座位够用,也不能夸大座位数量,万一不够坐怎么办?所以选择第三种比较合适。类似的还有坐车座位的估算等关于座位的估算都要宁少估不多估。
三、估大估小都无所谓
估算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应是多样的。精确计算的结果是唯一的,而估算往往把算式中的数据看成近似数来估算,由于对数据的处理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估算结果。因此在估算教学中,要跳出传统计算教学答案唯一的框框,不必也不能把估算结果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答案,更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值作为衡量、评价估算正确与否的依据。
那什么情况估大估小都可以呢?当然是在纯计算过程中,只要离精确值不远,偏大和偏小都可以,例如没有实际情景限制情况下估算:22×18≈?
这时给出三种估算想法都算正确。
(1)18≈20 22≈20 20×20=400 所以22×18≈400
(2)18≈20 22×20=440 所以22×18≈440
(3)22≈20 18×20=360 所以22×18≈360
估算策略不应是僵化的,而是灵活的。估算教学作为计算教学的一部分,也是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要把估算教学基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下,这就要求在选择估算策略时,要跳出“根据数据选择估算策略”的狭隘做法,应结合具体情境的需要,或估大或估小,实现估算策略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