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21CBR——21 桂灵峰——G
汽车新四化不断深化,尤其在政策加持下,电气化、智能化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自动驾驶技术步入高速发展期。车载传感器、定位系统、车身域计算平台、车辆操控系统等智能软硬件有机融合,汽车的环境感知与自动驾驶操控能力指数级跃升。
科尔尼公司董事桂灵峰表示,接下来十年内,不论最高阶的自动驾驶场景能否实现,可肯定的是,消费者都将清晰感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在效率提升、安全健康、用车成本等带来的巨大收益。
21 中国的自动驾驶产业,现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G 相较欧美地区,国内自动驾驶技术起步晚些,发展加速度更快,预计在更高级(L4+)的自动驾驶领域,国内自动驾驶市场会赶超欧美地区,取得领先地位。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巨大,法规政策引导良好,截至到 2025 年,预计我们自动驾驶汽车的销售总量或将引领全球。
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态度也更开放。
最近的调研显示,超过75%的中国消费者认为,自动驾驶技术在未来5-10年会得到普遍应用;在德国,这一比例不到40%,欧洲以外的其他市场更低。
对比来看,国外自动驾驶方案更多围绕车队型客户,国内应用更多聚焦于安全、效率提升等场景。
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助推了无人驾驶?
G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观察:
产业链层面,绝大部分整车零部件制造商积极布局电动化、智能化,尤其是电子电气相关的市场参与者。因此,受益于行业发展具有同步性,当前新推的新能源产品,多数搭载自动驾驶应用,无论预装、选装或订阅的形式;
技术层面,相较燃油车的物理结构,新能源车更有优势,自动驾驶技术有更高效的发挥空间;
市场需求层面,新能源车、智能互联汽车接受程度的大幅提升,几乎发生在同一窗口期。鉴于汽车本身高价值、刚需性,其成为互联互通、智能软硬件、电驱动模块等新一代技术商业化的绝佳载体。
21 自动驾驶一度存在“渐进式VS跨越式”路线之争,现在,为什么从L4到L2开始降维?
G 高阶自动驾驶是远期发展目标,受制于配套设施、市场购买力、法律法规等因素,跨越式技术面临“曲高和寡”的境地,仅能圈定应用场景或技术边界,在有限的场景下得以落地。
以日系、美系车为代表的国际主机厂,通常采取稳扎稳打、缓步推进的策略,即在主销车型上标配 L1/2基本的辅助驾驶功能,完善研发、供应链和集成等环节的竞争力,再采用渐进式策略,逐渐过渡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采取渐进式策略的部分技术厂商,已享受到ADAS功能普及的商业化红利。
从更高阶技术切入的方案商,逐渐意识到商业化的压力,高阶自动驾驶场景尚未得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一个必然的路径是,先“降维”至商业化更成熟的L2+领域。
绝大多数情况下,该领域面向的主机厂追求安全至上,他们会把技术可靠性,即量产经验,作为必不可少的合作前提。短期之内,大量L4方案商即使克服重重困难,另起炉灶,投入研发L2+技术,因缺乏工程化领域的项目经验,可能依然很难获取商业合作。
21 大众汽车计划联合初创企业地平线合作开发自动驾驶相关系统,这类合作会普遍吗?
G 一般来说,主机厂体量差异较大,受限于资源规模、研发能力等瓶颈,小主机厂会直接嵌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的软硬件方案,采用车身代工的合作方式,换取座舱和自动驾驶等高溢价模块,以期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不落人后。
大众汽车这类大主机厂,拥有明确的软件与智能化战略,也并不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都要全栈自研。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众一直采取“自研+投资布局芯片、算法公司”的模式,其在海外与高通、博世等自动驾驶芯片、算法软硬件解决方案商具有合作,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地平线的合资合作,可视为这类模式的延展。
大众也能更好借鉴地平线与本土头部主机厂的合作经验,推出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自动驾驶功能场景。
在多种合作模式下,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方案集成商如何设计、搭建共研体系,在各伙伴间进行技术区隔或者共享机制,将成为横在头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21 自动驾驶转向规模化商用,即从1到100,最关键的环节或挑战是什么?
G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制造商最大的挑战,或许是在通过降低感知层的延迟和不必要冗余,提升整车安全性;必须进一步优化运算平台的架构、通信基础设施,保障自动驾驶车辆间的沟通效率以及稳定。
从监管的角度,针对高阶自动驾驶车辆使用场景、频率的规范和限制,以及针对自动驾驶数据的权限管理及所有权的问题。而后者衍生出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数据查阅及使用权问题、和数据存储监管相关问题,也将是界定事故责任、维护车辆和整体交通数据安全的必要前提。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要有足够体量的“封闭式”或“准封闭式”场景出现,从配套设施、支付意愿为自动驾驶运营留出空间;产业链协同,要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软硬件成本,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广泛渗透到在20万甚至15万以内的经济车型。
21 未来十年,消费者用车会有哪些具体的全新体验?
G 具体来说,在更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加持下,原本需要高注意力的驾驶过程,变为更放松、多任务性的乘坐体验。事故频率明显下降,交通环境更顺畅,车辆保修开支更低。
若后续高阶自动驾驶广泛普及,预计超过90%由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可以规避;在商业化货运和城内、城际客运领域,智能无人车队将会在更大范围内落地,交运领域发生根本的变革。
创新模式会出现,一定区域内的车辆资源将得到集中、智能的协调,除上下班通勤以外,私家车97%以上的使用價值,会在社会层面统筹优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