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文性、工具性在《桥》上共舞

时间:2024-06-03

黄河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桥》,我前后备课、上课不下十次。在此过程中,带给我很多疑惑,很多交流,很多惊喜,很多收获。有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有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一次送课下乡的同课异构中,为了保持课的“异”,我们彼此之间各自为营,互不沟通,神秘闭关备课。到异课公开的那一天,我们都很渴望听彼此的课,老师们也很期待我们的异彩纷呈。上课那一天,我先听对方的课,接着是对方听我的课。我们怀着无限的激情上完了课,马上进入更期待更精彩的评课环节。区教研员非常顾及我们的颜面,他只是这样评课:“一杯是奶茶,一杯是绿茶。”太雾里看花了,能把浓雾拨开吗?在我们虚心学习思想的呼唤下,在我们强烈的评课愿望的感召下,大家都放轻松了,正式对课进行品评。一位老师说我的课不但成功地再现了老汉爱民如子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而且还与时俱进,与焦裕禄等这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员相联系,与身边的最美党支书、最美乡村教师、最美道德少年、感动中国的人物相联系,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弘扬党群心连心的和谐社会风气。这位老师的评课让我再次热血沸腾,这是我上这节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另一位老师又说:“听完你的课就像上了一节思想品德课。”他这句话使我沸腾的心平静下来,既而恍然大悟,回顾我所上的语文课,如,《一面五星红旗》《诚实守信》《灰雀》《和时间赛跑》等等,我都是侧重思想性的教育。我想:在侧重的同时肯定有丢失。接着又有一位老师更直白地说:“思想性过浓,语文味就淡了。”说到点子上了,我的课没白上。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中,像一块巨石悬着。我带着这个问题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看了又看,把《聽王崧舟老师评课》顺着看,倒着看,来回好几遍,与语文教研员、语文老师反复讨论研究,终于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授人文性较强的课文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去宣扬它的人文性,而应该扎实地运用它的工具性让人文性绽放内在的魅力。这样人文性与工具性才能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经过语文老师的精辟评课和自己深入反思后,我觉得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1)没有紧扣课后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没有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又或者让学生在堂上练练笔,学习环境描写。(2)在感悟老汉的大山形象时,忽略了村民表现与老汉表现的鲜明对照。如果通过对照,学生对老汉的形象会理解得更全面。

至于如何再把《桥》上得更有语文味,我反复琢磨、修改。上完课再看看录像,还意犹未尽,觉得还有更加完美的空间。再讲《桥》时,我运用了下列的策略让它的语文味更浓、更香、更满。

一、运用歌曲MV《为了谁》创设情景和推向高潮

《为了谁》的MV,既有抗洪的背景,又有歌颂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的歌词,正好营造氛围,渲染情境。到讲课文高潮时再次播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紧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具体通过以下环节来分解难点:(1)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些句子画下来。(2)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3)指导感情朗读。把洪水的狂、猛、大、可怕读出来。(4)讲完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描写的仿写。

三、抓对比,感受人物形象

具体步骤如下:(1)画出描写村民在洪水面前表现的关键词语。(2)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把老汉表现的词语画出来。(3)让学生用对比方法说一说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四、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一)从语言描写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1)读课文找出老汉和小伙子的几次对话。(2)分角色读一读。(3)哪些话最能体现老汉的大山形象?(4)读中感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①齐读后领会老汉的想法并质疑,“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

②指导朗读: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指导学生读出坚定、有力的感情。老汉像大山一样坚定!他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

(二)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①请认真默读老汉与小伙子的第三次对话,画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②根据插图联系理解老汉的心情,体会老汉矛盾动作背后的内心世界。

同样是老汉,在不同的情况下态度有着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这一“揪”一“推”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走进老汉的内心吧!作为一个党员,当他从队伍里揪出儿子时,他心里想:作为共产党员,你要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群众;而作为一个父亲,在最后关头,推了儿子一把,他心里想:我要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

③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情朗读人物对话。由于学生已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读起来情真意切。

五、设计看图说一说、填一填、写一写的环节,把环境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行内化

通过磨课再上《桥》,我觉得已把语文味找回来了。这篇课文的人文性通过语文的工具性自然流露出来。我忽然觉得,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人文性与工具性携手共舞。

编辑 张珍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