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时间:2024-06-03

王健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树叶飘落,多美呀!老师采集了一些漂亮的树叶,想来欣赏一下吗?(课件演示)好看吗?有两只小蚂蚁也被漂亮的树叶吸引过来,围着树叶爬行、玩耍。它们两个想进行一场爬树叶比赛,谁能先爬完树叶的一圈谁就获胜,咱们来当裁判好不好,预备——开始。现在哪位小裁判来宣布一下比赛结果?你同意吗?为什么?

(预设):红蚂蚁爬的树叶大,一圈长,比赛不公平。

老师听懂了同学们的意思,之所以认为比赛不公平是因为两个树叶一圈的长度不一样。“一圈”在数学中有一个名字叫“一周”(板书)

(追问:师:树叶一圈叫什么?生:一周。师:哪一周是指树叶什么的长度?生:树叶一圈的长度。)

一、认识周长

1.理解“一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你认为,屏幕上哪幅图上红色部分表示的是这个物体表面或这个图形的一周?

第一幅:小蚂蚁爬树叶(没沿着边线),老师介绍“边线”。

第二幅:小笔头画桌子的表面(中间断开的)。

第三幅:红线沿着窗户画(没有回到原点)。

第四幅:红线沿着不规则五边形画(重复的)。

第五幅:红线沿着三角形画(正确的)。

通过刚才的观察,谁来说说什么才是一周?

(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不间断,不重复,又回到这一点。)

1.用手摸一摸一周

你能用指摸一摸数学书表面的一周吗?

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摸,老师引导边说边摸。

全班同学都用小手来摸摸数学书表面的一周,提示边说边摸。

你能找到课桌表面的一周吗?和同桌一起来边说边摸。

2.提示周长的概念

(指着大屏幕图片说)在数学中,像物体的表面或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找生活中的周长

周长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现在你能找一找你身边(某些物体表面)的周长吗?(先指名说两名学生,之后全班同学可以在教室中自己找,找到之后摸一摸)

提示同学在说时一定要强调准确,是物体表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周长。如果学生说不到,老师可以提示一下腰围。

二、周长的计算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周长?)

你能快速地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1.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给数字的)

三角形、长方形、梯形、不规则的五边形(你是怎么求的周长?)建议:让学生自己说出;把各边的长度加在一起。

汇报时小结: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2.不给数字的

你怎样才能知道下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呢?

正方形(重点看哪一名学生有巧妙的办法)。

3.没办法用直尺来测量的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吗?4个人一组,两行一个图(学习卡)。

树叶、圆形

学生利用手中学具袋里的工具分組进行。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它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结合“什么是周长”这一具体情景,通过观察与操作(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认识周长。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能够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体验什么是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在老师语言的激励下,学生先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周长无处不在。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用合适的工具去测量树叶等等。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比较少。由他们之间的质疑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其实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今后的课中我应该思考老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引导作用。

这节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但其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

(1)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对于重点应该再加重语气突出。

(2)理解“一周”不够深入。本节课是概念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悟与理解,而不再过分地强调学生口头表述上的严谨与完整。对于“一周”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突破得不够好。如果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一周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