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满秀霞
摘 要: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娇惯和溺爱,使孩子养成了强烈的以自私为特征的自我意识,他们目无他人、目无尊长、不知感恩,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孩子的这种不知感恩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社会图名图利风气以及成才理念的错位使家长和学校都接受了应试教育变异化的影响所致。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引导,这导致学校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而,扭转这一现象成了目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任务。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定性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实施感恩行为等方面谈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意识;途径
案例1:学生蒋某期中考试语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父母非常高兴,买了一套书让我转交给孩子,为的是更加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从孩子那里得到家长反馈回来的意见:家长只是嘱咐孩子再接再厉,好好学习,只字未提感谢老师。
案例2:我今年刚接新班,在讲《轮椅上的霍金》一课中,当讲到霍金回答女记者“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我说:“一个身体残疾的人都知道感恩,我们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我还没有把话说完,教室里乱哄哄的,还有的学生偷笑,撇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出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感恩”。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然而,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华传统美德在部分人心目中日渐衰微。青少年对父母、对师长、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前所未有地缺失了,这实在让人忧心忡忡。
一、感恩缺失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许多孩子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风气的影响,他们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
2.学校教育侧重应试教育过多
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过多,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教育,使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生心里,分数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而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却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显然,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1.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会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针对案例2中出现的情况,我开了以“感恩”为主题的两节班会,通过背有关的古训,讲古今中外名人以及本地身边一些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事迹:如岳飞、毛泽东、朱德、居里夫人以及本地评选出来的敬老尊师的人物等。
2.家校沟通,开展家长课堂
我们的父母太溺爱自己的儿女,他们只知道为儿女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父母对孩子的爱说不完,道不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对儿女毫无所求,这是很不对的。这种不分四季一手遮天的爱,看似很积极,其实很被动、很糊涂。这样的做法会给自己和孩子的将来造成很大的甚至是终生不可扭转的被动。老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通过举办多样性的家长课堂,要求家长千万要重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要从对孩子“有所求”入手,向他的小脑袋里注射“知恩知报”的“德育血液”,同时也冲淡家长“孩子太小不如我,我的孩子我全管”的盲目溺爱式的自私教育心理,从而把孩子培养成真正有用于社会、有利于众人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3.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实际活动
父母对儿女的爱,大都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上,而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说不完道不尽。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资源,引导学生时常开展一些近身贴意的道德实践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帮父母干干家务活,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生日的时候,要祝福父母;定期召开以《我会说谢谢》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讲讲父母关心自己和孝敬老人的事”等。平时则要多让学生通过写感恩日记的方式体会父母的无私宽容,感受父母默默无闻的爱和奉献,激发他们从一点一滴处的“父母关爱行为”上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发自内心地去爱父母。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平时感恩的点点滴滴,从而在这些相互交流中完成互激和自激,提高学生的家庭道德认知水平并增强学生感激父母的道德情感,最终达到感恩自己的父母的教育效果。
总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地感谢他人时,我们的生活将亮起一盏永恒的感恩之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在孩子的起步之初为他点亮一盏人生的定位
之灯。
参考文献:
[1]吕玉祥.浅议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8(18).
[2]宋玉华.小学生感恩教育浅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10).
编輯 贺轶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