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缺失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4-06-03

何淑仪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微课”的应用,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充分理解数学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巧妙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如何借助“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微课”;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

一、选题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信息技术要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要求: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开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能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交流。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而就整个微课教学资源来说,非常零散,虽说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还未真正成型,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资源或平台,供教师们借鉴参考。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出通过借助“微课”整合教学内容,提升知识建构的信度;借助“微课”进行动态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知识建构的效度;运用“微课”进行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知识建构的广度;利用“微课”把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效整合,提高知识建构的深度等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此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2.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组织实施的活动的目的。

三、“微课”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一)已有“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分析,发现有关“微课”的相关研究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但明显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微课”的资源很多,引导性不强。

二是有关“微课”的制作很丰富,但还未真正成型。

三是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很丰富,但欠缺特色。

四是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微课”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本人将“微课”引入课堂,致力于把“物化环境资源、心理环境资源”等利用“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定位于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知识技能、数学能力、数学应用、科学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利用“微课”,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模拟探究实验(提炼数学图像)—巩固延伸(知识建构),让学生借助“微课”进行“观察性、活动性、符号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知识与能力。

1.借助“微课”整合教学内容,提升知识建构的信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教师忠实地“教教科书”,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需要照搬书本,而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借助“微课”合理改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以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为例:

书本的内容只是让学生知道每四年一个闰年,闰年时的2月有29天,平年2月只有28天,为什么这样呢?书本没作详细介绍。所以,在这时利用“微课”这一小课堂,让孩子在动态的环境中理解闰年的来源,并清楚闰年2月为什么多出1天的原因,在知识面增广的同时,提升了知识的信度,让学生印象深刻。

2.借助“微课”进行动态数学實验教学,提高知识建构的

效度

通过“微课”模拟各种生活中的实验,但又可以省去实际实验中准备各种材料的麻烦,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又可以在观察性学习中提炼数学图象,提高课堂效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为例,用“微课”演示了以下三次的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探究烙饼至少需要的时间。

模拟1:每次烙一面(时间最长,空位最多——单烙法)

模拟2:每次烙2面(最省时间,满烙法)

模拟3:探究烙3张饼至少需要的时间(交叉烙)

孩子的思维是在模拟操作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学生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地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孩子们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借助“微课”进行动态数学实验教学,提高知识建构的效度。

3.运用“微课”进行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知识建构的广度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开展数学生活实践活动。运用“微课”的动态环境提供了试验和探究的机会,将课本中原来是“封闭式”的问题改变成“开放式”的问题,将静的问题改变成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使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的学习转轨到方法的学习”,从而提高知识建构的广度。

4.利用“微课”把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有效整合,提高知识建构的深度

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将数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置于一个相对动态实验环境下,从“动”的观点,用“动”的方法对概念、问题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的教学。学生在碰撞中互相学习,产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不断的提升,同时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了解概念建立的合理性、整体性,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建构思维模型,提高知识建构的深度,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微课”选择的内容不是课本知识的机械重复,而是它的引申与发展,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知识有机整合,让学生不用亲自深入社会生活,就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微课”的制作,使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学具制作、数学的实践与问题解决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加动态实践或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借助“微课”这一现代技术,让学生进行“观察性、活动性、符号性学习”,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以后不断地试验和研究了。

参考文献:

[1]徐正涛.基于Moodle的中小学微课建设模式设计和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编辑 高 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