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步联动,让音乐课靓起来

时间:2024-06-03

吕香伟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唱游形式为主,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唱游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唱歌+游戏”,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新课标指出:“唱游活动的教学目的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是通过具有游戏倾向的音乐活动来进行的。它是以音乐的素质训练为基础,以唱为主,以游为辅的综合训练,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能力(即音乐听觉、感受力、节奏感、表现力、创造力等)和非音乐素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情感、表演、自信心、合作精神等)的培养。”对如何搞好唱游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音乐;唱游形式;素质;习惯

一、用心设计导入,强化习惯养成

低年级幼儿年龄小,好动活泼,缺乏规则意识,课堂组织须艺术巧妙,否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此,我非常注意每节课的导入,力求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强化他们常规习惯的养成。本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强化习惯培养。如在开学初教学生唱《小朋友准备好》歌,“小朋友快坐好,小手放放好。小朋友坐端正,小朋友向前看,一起跟我唱,老师好,老师好……”音乐节奏明快,优美动听,对于每个动作,我前期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严格规范每一个动作。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歌唱进入课堂,步伐统一,动作一致,歌声整齐,昂首挺胸。在这样的导入中,学生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气氛,是整节课开展的一个良好开端。

二、熟悉音乐,强化素质培养

低年级唱游活动的教学应以唱为主,以游为辅。所以,教学活动应该围绕音乐来展开。首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倾听唱游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情节,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激起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在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听清节拍、感受节奏、领会速度的舒缓快慢,从而品读音乐的基本情绪。其次,要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力,即音乐听觉、感受力、节奏感、表现力、创造力等。如在教学《小雨沙沙》时,首先让学生听赏新歌曲,让学生品味小雨沙沙的音乐美,然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强化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感受力;接着跟唱《小雨沙沙》,着力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边听音乐边进行表演,从而培养学生感悟音乐的表现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三、灵活安排游戏的形式

在游戏的形式上,我们教师要力求灵活多样,将形体动作、歌唱、舞、游戏有机融合起来,将游戏的形式丰富起来,使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上领会教学内容,在愉快的情景中领会音乐,在音乐的指导下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在游戏的开展过程当中,务必要考虑学生的活动量,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活动量不能太过,太过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如《玩具兵进行曲》引导学生进行听伴奏,敲桌子的游戏;教学《望月亮》时,则在学生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自编舞蹈,并进行表演;教学《龟兔赛跑》时,在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和音乐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获得了情感上的教育。由此看出,唱游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可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的气氛,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也对他们的情感态度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最大限度地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迷路的小花鸭》教学过程当中,一个孩子在唱“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时,先用尺子模仿了小花鸭的叫声,生动形象,表现力更加丰富,虽然没有唱出来,但效果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孩子虽然这么小,但他的创造性是值得鼓励的,我想,可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强化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呢?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表现力丰富的尺子敲打桌子模仿鸭子的叫声,先敲八下“嘎嘎嘎嘎,嘎嘎嘎嘎”,然后齐唱:“哭着叫妈妈”。果然节奏鲜明,学生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由此看出,教师若能及时捕捉孩子的创造力,并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一定会给课堂带来活力。

皮亚杰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意味着努力使儿童与他的社会中的典型的成人相似,对于我们来说,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即使创造者不会很多,即使一个人的创造与其他人的创造相比校是有局限性的。”

孩子在低年段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得比成人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局限性,所以我们教师在组织唱游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熟悉音乐,掌握动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表演力和创造力,继而进入完整的表演。表演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可让学生相互观摩,教师也可共同参与表演。表演时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从而使表演既有整体的协调性,又有个体的独立性、创造性。

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要提升自身音乐素养,时时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要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去善护每一个学生。着眼于习惯的养成与素质的培养,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靓”起来。

参考文献:

陈蓓蕾.我对唱游教学的认识及实践[J].中国音乐教育,199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