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郎俊杰
摘 要:中庸是儒家思想对于认知事物和处理问题方式的核心。借助中庸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选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快乐学习、学有所获。
关键词:中庸思想;恰到好处;教學方法
一、阅读有思,何为中庸思想
笔者眼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始于师之智慧。教师在教学育人时,做到思考在前行动在后。笔者认为,处理问题时需把握好那个“度”,尤其是教学,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的同时力求步步为营。中庸思想源于生之爱戴。二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对幽默风趣但不失严格的教师较为喜爱,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友谊也非常重要,要反思自身的教学观,要爱护学生对你的尊重。
二、学习有感,制造轻松课堂
于永正老师一直追求轻松的课堂,在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沉浸在高效的课堂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学习、成长。在笔者看来,轻松的课堂来源于对教材的熟练把握和对学生的充分认识。
在一次本校教研活动中,听得丁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一课,让我至今难忘。
【片段一,丁老师的课堂】
1.引入课题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2~6的乘法口诀,接下去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里整整七七四十九天,在取经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妖怪就打。请同学们从故事中找出数学信息。
生1:七七四十九。
生2: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
2.回归教材
投影展示人教版二上第72页有关“七巧板”的情境。
师:观察图片,每一个图案用了几块板?
生:用了7块板。
师:继续观察,完成填空。
【听课小评】
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设定顺应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回顾丁老师的课堂,创建《西游记》故事和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为情境,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学生满载快乐探索数学问题,感受到了数学学习是如此简单。
三、实践有悟,运用中庸之道
“表内乘法”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经历编写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运用多种方法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升口算能力。中庸之道倡导教学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教学“表内乘法”切不可让学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而应当加入课堂的趣味性,融入贴近生活的情境,把重点放在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上,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发现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识。为了提高“表内乘法”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深入感知
【片段二,乘法的初步认识】
1.鼓励自由地说
依次呈现教材提供的三个游玩场馆的情境。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自由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选取带有趣味性的素材,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愿意主动阐明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生在主动参与“说“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
2.提倡针对性的说
师:思考,小飞机、小火车中、过山车中分别有几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用加法算式解决相应问题。
汇报:3+3+3+3+3=15,6+6+6+6=24,2+2+2+2+2+2+2=14。
读一读算式,说一说每个加法算式可以用“几个几相加”表示。
生1:第一个算式可以用“5个3相加”表示。
生2:那第二个算式就是“4个6相加”。
生3:第三个算式是“7个2相加”。
师:第三个算式可以用“2个7相加”表示吗?
学生讨论,发现:“2个7相加”的加法算式是7+7,与第三个加法算式不同,无法用“2个7”表示。
生4:我还知道第一个算式可以写成乘法,3×5=15。
教师指点,3+3+3+3+3表示“3个5相加”可以表示成“3×5”或“5×3”。
……
【设计意图】注重探究,发现相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和简便的乘法算式间的联系与区别。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相互借鉴,形成认识。针对数学问题,学生有话说。让学生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说出各个加法算式转变为“几个几相加”的分析过程。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加法与乘法的内在联系,数学逻辑思维得到提升。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逐步掌握规律
“2~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旨在通过具体生活情境,提取相关数学信息,初步体验“2~6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1.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教学“5的乘法口诀”
出示例题情境:一套玩具,有5个福娃。
师: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感知“1个5”……“5个5”的形成过程。
师:你可以将“1个5”表示成乘法算式吗?
生1:1×5=5或5×1=5
师:1×5=5中的1×5可以说成“一五”,“=5”说成“得五”,连起来就是“一五得五(板书)”。
师:根据“一五得五”这句乘法口诀,你能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吗?
生2:“一五得五”可以写成1×5=5或5×1=5。
……
【设计意图】创设富有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利用讲授法,指导学生编写乘法口诀,学生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逐步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含义与规律。
2.尊重认知规律,学习“3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展开。创设教材提供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帮助强化乘法口诀的编写技巧。
以“2、3、4的乘法口诀“中的“3的乘法口诀”教学为例。
师:观察,一束气球拍有几个,表示几个几?
学生思考,尝试列示。
生1:一束气球有3个,表示1个3。
生2:可以用1×3=3或3×1=3表示。
师:根据乘法算式,编一编乘法口诀。
生3:一三得三。
出示第二束气球。师:现在一共有几个气球,是几个几?
依据上述教学过程,得出乘法口诀:二三得六。
师:观察3的乘法算式及3的乘法口诀,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学习“3的乘法口诀”,提供熟悉的气球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知识的推移能力,理解相同加数的和与几个几的联系,根据乘法算式,编写出相应的口诀,找到“3的乘法口诀”的变化规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启发。
四、教学有得,畅想西游之乐
(一)挖掘喜欢的素材,让学生领略数学课堂中的“奇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学可以从学生已认知的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知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课堂呈现故事般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如,教学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以孙悟空为教学素材,利用講故事的方法创设“不管三七二十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等学生喜爱的情境引出课题。又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设计“数字密码门”,取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摆成两位数,开启数学智慧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合理把握教学难易程度,让学生爱上“奇幻”的数学世界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可以达成”和“难以达成”之间寻找平衡点。扎实掌握课堂基础知识,适当加深教学的难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一旦过分脱离学生现有能力,拔高教学难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厌恶数学。
当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时,倡导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思维出现认知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梯度的阶梯,从简单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
(三)调和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让老师谱写教学“真经”
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可以成为反思教学的材料。于永正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中这样写道: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
教学自有门道,教师需要不断践行、感悟。笔者认为在课堂实践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依据学生现有的思维状况与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内容。预设和生成,经常在教学中统一又矛盾的存在。生成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而预设则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为了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学设计不能硬搬硬套于课堂实际,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带动课堂生成,但不能过度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在探索问题时的意外精彩,应当积极鼓励;学生难以完成教学初定的目标,教师应当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尽可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对于数学价值不高的课堂生成,教师应及时引导,回归探究问题的历程。
实践着,富有实效的课堂,是每个老师的追求,合理把握教学尺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从此让学生无比喜欢。思考着,数学课堂的生动、有趣,是每个孩子的期待,精心设计,让学生踏上“西游”般的奇妙旅程。
参考文献:
[1]杨荣华.有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2辑)[C].2015.
[2]张倩.小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李琴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