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着眼文本,有的放矢

时间:2024-06-03

王秀清

施久铭老师曾这样说:“阅读教学在具体策略上,教师可采用‘以文带文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死抠细节,而要发挥串联作用,把整块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有所放,才有所收。放的是教学中过于重视讲解教材的部分,收的则是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当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不发生转变时,数量再多的阅读也只是偷偷摸摸,零敲碎打。”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文章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根据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更根据实际需要,我做到了“着眼文本,有的放矢”。

首先,“未成曲调先有情”——几幅惨不忍睹的“震后”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带来的沉重灾难,转念我会告诉学生,地震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会带来奇迹,带来神话。

一、我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深入课文

这关键句就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这句话,不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还是父亲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原因。只有反复出现,多处呼应,才能表现出崇高的父爱,才能说明儿子对父亲的高度信赖。这类似话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是文章的线索,时刻推进故事的发展,充分展现故事的主题。他是父亲坚定的诺言,是儿子执着的信念。有了这句话,才有了创造奇迹和神话的父亲;才有了勇敢坚强的儿子;才有了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真可谓一石多鸟呀!

二、蝴蝶绕马蹄,花儿会更香——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我提出两个问题:(1)你预设一下老师会讲哪些问题?(2)你想了解哪些问题?于是我便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文本。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往的课堂积累,再加上这篇课文比较简短,通过合作探究,课文的双基知识,在第一个问题中都能解决。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会预设到学生会问:父亲是不是个正常人?他有魔法和神功吗?是什么支撑儿子在废墟下竟呆了三十八小时?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就是“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吗!不就是重于泰山的父爱吗!

其次,由于“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所以我从两点来入手。

1.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体会情感。父亲跟多人说:你是来帮助我的吗?可看出他救子心切的心情。一个“扒”字,“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到处是血迹”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流露着浓浓父爱吗?不正是“不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起!”的写照吗?

2.提炼数字,升华情感。课文开头说道:“三十万人,四分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灭。”三十万、四分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难道不是在重重地渲染气氛吗?难道不是为情感提升做准备吗?还有后来的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三十八小时,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多漫长的时间呀!其间父亲不吃、不喝、不睡,只是不停地“挖”,这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同样还是“不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起”,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一位父爱满满,信念坚定,疲惫不堪的高大形象自然流露出來。此时,我们怎能不感慨伟大的父爱呢?有如此正能量的父亲怎不会有“先人后己”的儿子呢?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栩栩如生呈现眼前。

再次,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必需”。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是作者在用心说话呀!文中十六处用到感叹号,就是在宣泄感情啊。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这些感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很容易知道,这些感叹号多用在人物语言上。反复读来,或急切、或激动、或兴奋、或喜悦……例如:“阿曼达,我的儿子!”“阿曼达,快出来!”……读着读者就会明白这些感情都是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最后,我对教学进行了顺理成章的“拓展”。感恩父母,是我们中华的优良传统。现在的孩子很有必要上好这堂课,让他们懂得世上最疼、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这亲情,要懂得倍加珍惜、呵护、回报。同时,也要学习“儿子”那坚定的信念,以及先人后己的品质。

(1)用我喜欢的筷子兄弟的《父亲》烘托气氛,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欣赏我写的小诗《娘》。

(2)布置一项作业:回家和父母说句感谢的话,或者一个拥抱,或者做一件小事。

在这堂课中,我们形象图示,展示心理轨迹;我们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心理;我们着眼朗读,体会感情;我们课后拓展,学以致用。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让我感到阅读教学“着眼文本,有的放矢”做到了。

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减少烦琐讲解和低效率教学行为,为大量阅读进入语文课堂腾出时间和空间。

编辑 张珍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