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简析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4-06-03

陈艳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语文素养的培养逐渐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从培养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意义入手,对其培养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素养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高年级

语文素养即个人在语文方面的整体修养,包含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语感能力、语言审美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小学高年级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不仅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培养语文素养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素养其中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对于文字的理解与转化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对于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质,进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应试教育影响严重,语文素养遭到忽视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但在当前的国情之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过分追求分数、过分看中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挤占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时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考点,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个人意识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讲,学校和教师的选择与侧重会极大影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选择与侧重,长此以往,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语文素养积累不重要的错误观念,误导他们将来的学习。

(二)固定教材阻碍了教师在语文素养教学上的发挥

语文的本源是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应当根据现实世界取材。然而,当前的语文教材相对固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完全按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发挥,加之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大纲又未明确,培养方式与内容迟迟得不到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措施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以下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具体策略

1.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课前反复研究教材,找出其中与语文素养提升联系较强的内容,并设计出训练思路。如教师在讲授《草虫的村落》一组文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带领他们走进童话般的草虫世界,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山中访友》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山中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在《山雨》一课教师可以运用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通过这种充满画面感的编排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引导他们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如何用语言表达自身感受的,从而帮助他们实现优美语言的积累。

2.引入有利于学习的游戏

小学生有着爱玩的天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语文课中加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在《孔融让梨》一课,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编排情景小品,将文章中的故事再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其中“礼让”的意义。此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引用一些热播动画中出现的情节或故事,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将课下娱乐与课上学习联系起来,充分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展开教学

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可先播放一些圆明园复原的3D图景视频,然后再播放现在的实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阐述自己的心情与想法,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上的具体策略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既离不开学校提供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也离不开家长提供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学校要多同家长沟通,为家长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家长则要接受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改掉自身不良的语言习惯,以实际行动做好学生的日常语言辅导工作。

总的来讲,我们应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以此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3(2S).

[2]蔡文霞.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09(2).

[3]王小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探讨[J].教师,2011(21).

编辑 范昕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