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孙静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可阅读到不同体裁的作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也因阅读文本的体裁不同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人们也在研究不同体裁作品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叙事作品;阅读教学;策略思考
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之文本,体裁的多样性激发着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涉猎不同体裁作品,广泛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得到了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笔者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上做过些许思考,先拙于笔端,期求得以抛砖引玉。
一、小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需能了解梗概
小學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一般都比较短小,事情也比较完整,利于学生从简单完整的事情中感受人物形象。教材文本所叙述的事情要素齐全,对小学生的习作起着较好的引领作用。所以,对学生的阅读,一般说来都要去做出比较切合小学生实际的处理,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够了解故事的梗概。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大家,没有具体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对作品场景、人物、细节等方面的真切而又正确的感受。所以,阅读叙事性作品,首先必须引领学生了解故事梗概。针对叙事性作品都不以具体的梗概去命题的实际,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就必须让学生去直接介入教材文本,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梗概。譬如,教学《船长》,文本完整地叙述了“诺曼底”客轮从遭撞击到沉没船长坚实岗位、忠于职守的故事。教学时,让学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阅读,然后依靠学生集体的智慧,梳理出故事的梗概。学生了解了故事的梗概,便初步认识了船长,发现船长在客轮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必须履行的特殊职责,为产生真切的感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小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需能描述场景
小学生所阅读的叙事性作品,情节应当说都不是那么复杂的,便于学生去阅读理解。但其作品也是五脏六腑俱全的,有人物、有场景、有细节,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作为老师必须思考学生去描述场景的相关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场景,既有面上的概括,又有点上的描写。那么引领学生去阅读时,既要让学生去读清楚、读全面事情发展的整体情况,又要善于捕捉到典型的人和事,然后再逐步地进行阅读,这才能把场面读真切、读生动。也只有在学生读真切、生动的基础上,才可以去自己描述所阅读的场景。譬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文本的第2~7小节是谭老师对生命意义最美的追求和和最好的诠释,在学生认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先和同位进行描述,然后再在班级进行描述。学生描述与聆听的过程,则是一个比较近距离感受的过程,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个学生。那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的姿势也铭刻进一个个学生的脑海。
三、小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需能表述感受
小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总会产生一些感受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在简单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感受随着作品的故事情节,可以是喜爱,可以是憎恶;可以是崇敬、向往,可以是同情。但小学生的阅读感受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他们往往不善于去表达。因此,教学时必须首先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表达胆量,而学生的表达胆量的形成往往又需要有充足的表达实践。所以,平时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多坚持在学生表述感受上下工夫。学生所表述的感受,可以是围绕人物的,也可以是围绕场景的,还可以是围绕情节的,但都要求学生必须崇祯崇实。平时的教学,学生表述感受尤显大胆,所表述的感受也尤显真实,听了学生的表述,也感到尤受其启发。譬如,学习《爱之链》,学生围绕描写乔依的诸多细节,去表述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围绕乔依修车时让老妇人坐进自己的车,表述出乔依的待人。有学生从修车的干脆不戴手套,手指冻僵,擦流出血,表述出乔依的为人。在平时的学生表述中,以大胆、真实为要求的表述,还避免了学生感受的千口一词的不良现象。
四、小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需能复述故事
小学生所阅读的叙事性作品,都是一则则相当感人的故事。故事对小学生的为人有着良好的陶冶、启迪甚至匡正的作用,但这必须建筑在学生读熟故事、读深故事、读透故事的基础上。当学生能够读得这样,那复述故事也就不值问题了。让学生去复述故事,其实质就是促进学生去很认真地阅读,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理想地感悟。让学生去复述故事,不能理解为就是熟背故事,学生熟背课文意义上的故事复述,虽然流利,但比较呆板,缺乏生气和活力,当然也就体现不出学生感受感悟的创新创造。让学生去复述故事,可以多要求学生富有表情,也可以要求学生带有动作,尤其对比较关键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尽情地发挥。尤其对那些自感特别感人的细节,学生可以带有创新性的表演性表述。此时学生的表述则可显得相当的淋漓尽致,学生也因此会复述得津津有味。学生津津有味的故事复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显得比较容易进入故事情节的境界,受到更为深刻的感染。譬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学生在复述故事时抓住细节揣摩人物的特点。比如,聂将军的心肠慈善、宽仁大义不仅表现在口头上,更表现在他的音容举止中。学生在复述时,尤对“很快”“抱起”“马上”“慈爱”“亲切”“和蔼”“和善可亲”“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饭”等表现聂将军的描写予以比较重点的表述,学生对于为何称聂将军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