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学生·家长

时间:2024-06-03

马宏利

摘 要:当大人们把孩子牢牢看住,不让他们离开你的视线,却还是会发生人们不愿看到的事情。有时,人们只看到孩子的外表,而不曾了解孩子的心理,其实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需要关注,如果心理不健康,又怎么奢望生理健康呢?

关键词:心理安全;影响;健康

一、教师心理干预,用爱心和耐心化解孩子的郁结

农民进城打工,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都由父母双方的老人照料,有些老人身体欠佳,对孩子的照顾可想而知,当他们需要父母的关爱而无法得到,当他们有问题无处倾诉时,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思念,更会让他们失去心理安全感,而一乡一校让孩子的求学更是艰难,小小年纪六点多坐校车上下学,让孩子们的在校时间被动延长,因此教师将是他们的依靠。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我们更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需要,在他们还对学校陌生和不信任时,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的心灵,博得他们的信赖,用自己的耐心、爱心感化孩子们。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你可以没有能力,但不能没有责任心。”我也是一直这么做的。那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恩大于威,在孩子困难时,用微笑、用耐心、用爱心化解他们幼小心灵上的创伤,及时修复他们的郁结,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其实孩子的快乐很单纯,教师的一句赞赏,在他做得好时摸摸她的头,或者跟孩子击掌,拉钩钩,拉手一起走路,说话时蹲下来,给孩子一个微笑,真诚地竖起大拇指,帮忙系鞋带,拉拉链,梳梳头,都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讲却是教师的关爱,他会高兴一整天。有些父母一年就回来一次,父母一回来,兴高采烈,父母一走没精打采,胆小怯懦,此时的教师要担任好父母的角色,多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比如给女孩子梳梳头,给男孩子打打身上的土,或者在他扣不上纽扣时,及时帮助他,就可让孩子得到安全感,而不再过分关注父母不在身边的缺憾。如果没有适当疏导,孩子的不安全感会逐渐转变为学习倦怠,不愿和朋友谈及父母,如果哪个孩子的父母到校看望,还会引起他的不快和嫉妒感,导致孩子的心理不

平衡。

二、学生之间心理干预,用童心影响对方

目前小学生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固执任性。那么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孩子的相互谈话、相互追逐、相互询问、相互学习中,就已经掌握了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如果缺乏正常的交往,就会使孩子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的苦闷无法宣泄和排除,这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影响的,现在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位大人看护一个孩子,孩子在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中成长,因此在集体中如果还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那么便不会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也不能克服,而在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包容、学会团结、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帮助,消极的心理便不会寄生。因此,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注意用语得当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前百般宠爱,任其发展,任其所为,可是一上了小学,便开始注重成绩,以考分评价孩子,甚至会不惜以打骂来督促孩子。而对孩子来讲,刚刚进入小学,学习对他们来讲还只是在一点点探索中。低年级的孩子需要慢慢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得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而不要急于求成,学会等待,你会发现突然有一天孩子学会了。比如,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的坐姿,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等,并非要用成绩来衡量的。在孩子还未适应学习时,便被打骂,更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怨恨教师,怨恨家长,还会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走上极端心理的道路,做出反常行为,家长是否该反思呢?您只是每日担心他过马路会闯红灯,担心他和小朋友玩被坏人抓走,可是心理的健康问题更是猝不及防啊。因此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孩子在学校被教师训斥了,回到家父母再训斥一般,孩子唯一的倾诉对象也没有了,他便会产生怨恨心理。作为父母,要及时引导,时刻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孩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给孩子正确的人生指导,让悲剧不再发生,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06.

[2]王鑒.班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编辑 韩 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