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李晓梅
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实效性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一、变相照搬教材——还是那张旧船票
由于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编写丰富灵活,教学时没有固定的套路,变相地把书中的图片通过计算机演示。例如:教学《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计算机通过视频演示故事,美其名曰“小小故事会”,学生沉浸于美轮美奂的画面中。这时教师提问:你们喜欢他吗?愿意和他交朋友吗?难道煞费苦心地制作课件,就是为了这一问吗?而对皮诺曹的鼻子变长变短的真正原因不加分析、引导,学生茫然,一头雾水,教材未能显示出提高或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功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根拐棍,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复制教材,不能简单地教教材、备教材。
二、活动表面化——水果大拼盘外加精美包装
如:一位教师执教《我不胆小》一课,课堂上场面的热闹、过程的流畅、设计的精美,老师、学生之间的配合可以说无懈可击,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学生只是用来布置的道具,对于如何克服胆小,让自己变得胆大,涉及未深。一节课就在不停的“活动”中匆匆结束了。这样学生情感认识、行为的发展和提高则成了纸上谈兵。由此可见,思品教学不能绝对化,设计与组织活动时必须思考以下问题:活动是否有意义?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体验与发展?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收效甚微。
三、以下课铃声为终止,忽略落实——学生无动于衷
《从一滴水说起》《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衣食的来源》等类似的课题频繁地出现在公开课上。课前,执教老师悉心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取证,甚至拍摄成影像资料。课中,学生汇报数据,完成表格、形成结论,个人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可下课铃声响了,一切便悄然结束了:学生高高兴兴地走出课堂,执教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下讲台,听课教师也说说笑笑地离去了,一切似乎又恢复到了从前。课后没人过问落实情况,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成了空言谈。
作为“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主要课程——思想品德课,我们是否更要引起注意,在我们追求开放、合作的同时,能否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教育细微,让品德教学更有实效呢?
一、预测反应 寻找契机
对于教师来讲,教学是一种工作,但更是一种创作。“教学预设”是教师备课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心理反应,希望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堂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以在考虑这些时不但要考虑上课前学生不同的认知基础、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也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上面临这些问题时的表情和心理反应。
比如《生活中的你我他》反映的是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人们对这些职业都抱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学生对每一种工作的认知态度,有欣赏的、崇拜的、向往的,也有轻视的、讨厌的、不理解的。所以教师在引导中应该正视学生的态度与想法,把看职业的态度和选择职业的喜好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要注意备课预设的思路,在预设中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批评。
二、寻找资源 探求生活
思品学科有它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开发好教材资源。《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围绕“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课程目标,新编的教材注重以儿童身心特征的主题活动和游戏贯穿始终,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面对新教材内,有的老师感觉到好看不好教。
《生活中的你我他》是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行各业,同时也是要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辛苦,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去参与到各行各业中,去真实地体会,但是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让学生手举“泥水匠”的“铁板擦”,让他们感受到,建筑工人一天到晚举着自己的工具多么累;可以找一些老玉米,让学生试着刨玉米粒,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很多的活动来自生活,源自生活,用生活教育学生。
三、重视反思 提升教育
观察不到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我们要记录、交流教学,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亲亲热热一家人》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虽然处理不够得当,但是却又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想看动画片吗?
生:“看动画片喽。”(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师:今天我们看的片子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师:你和家里人有这样高兴的故事吗?在四人小组中先说一说。
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学生对动画片兴趣太浓了,而老师又没有很好地引导,所以讨论时学生一直讨论的话题是动画片中的内容,结果课堂上用了很长时间来组织这个环节,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动画画面和音乐的旋律,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无不感染着学生。本来预想的是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也有呀。”“我六岁时,爸爸带我去上海玩,那里可好玩了,还给我照了相。”……希望用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给学生思维提供“能源”,联想、想象活动随之展开。,在无意识中,进行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