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探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4-06-03

孟宪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成因:

一、过于重视创设情境,忽视数学学科特点

在一节低年级数学课上,教师出示这样情境:清清的溪水、盛开的鲜花、整齐的房屋、吃草的小羊、嘎嘎叫的鸭子。教师问“这幅画美吗?”“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不知不觉间6分钟过去,教师提问:“你看到这儿有几只小羊?那儿呢?你想知道什么?”终于进入了“3+5”的教学。一节课有几个6分钟?

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如果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限制“你能用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相信很快就能进入要学习的内容。合理的情境创设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的进行,是否有利于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二、只做好表面功夫,自主合作成为花瓶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对此都认同,可提到真正应用时,“嘿嘿”一笑,意思很明白“公开课的点缀罢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开课自主合作活动安排得有声有色,实际上那是精心设计的,彩排过许多次,学生心领神会,配合得非常好。可一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之中,依然如故,他们认为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件很麻烦的事,不想为此耗费过多的精力。

从“低效”到“有效”转变的策略:

一、理解透彻教材

“认识分数”,教材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认识1/2,随后引导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这一活动不能走过场,不能仅仅看作是对1/2的巩固,而要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长方形纸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1/2?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把握分数的内涵。

二、让“教材”变“学材”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其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对话”功能,内容安排与教学设计一体化。如,启发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安排互动的方式和程序,对关键的地方进行点拨,导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结论作必要解释等,这样的教材能适应互动、探索、合作式的教学需要。

三、注重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最重要的“对话”则在于教师在教学设计完成后,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重新审视教学设计背后所依据的理念,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性分析,并积极寻找更好的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