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刘睿骁
去年暑假中考结束以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已踏入大学校门的邻家大哥送来的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对于成功升学的他,我带着一份“别人家孩子”的崇拜,试图从这套“秘笈”中窥探到一些成功的经验。说到题海战术,结束了中考的我并不陌生,从练习册到模拟试卷,一个个知识点背后是千变万化但又大同小异的题目,这茫茫题海也是学生时代的我们乘风破浪的战场。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辅书中的题目给了我们很多好的方法,在应对考试时快速判断出答案,熟练的完成卷子上要求作答的内容。刷题的第一个标签是勤奋,通过大量不断的练习,实现卖油翁式“无他,但手熟尔”的境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学生在勤奋这一项上总是得分颇高,面对高考的压力,题海战术成了最后的一颗救命稻草,不少学生每天刷至深夜,第二天还要一早起来背诵错题以加深印象。刷题的第二个标签是重复,通过题目的反复练习和记忆,考试拿到试卷时,若遇到熟悉的题目,则有“下笔如有神”般的速度。重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中间包含着枯燥乏味的反复过程,也是对于记忆非常有效的方法。
然而,这样的勤奋和重复带来的是真正会思考的人才吗?题海战术是否让学生们变成了麻木又机械考试机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曾被多次的探讨,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刷题是考试制度的必然产物,而考试带来的究竟是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还是一锤定音的残酷命运?这不禁引起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将这里的“学”比作刷题,“思”比作知识的融会贯通,“罔”是迷惑而无所得,“殆”则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可以理解为:只刷题,却不主动的用脑思考,知识点零散且不得其解;只思考,却不去练习做题,容易疲劳消磨了学习热情。老师们布置了大量的习题作业,让沉浸在刷题中渴望取得好的成績的学生们误入歧途。大量做题是可以的,但有以下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巧妙选题,学会整理。专门寻找有难度和不熟悉的题目来做,这本身就是经过思考后的选择,外加将设题陷阱、答题模板、知识漏洞、课外延伸、应试技巧等整理在笔记上,这样一本记录了思考成果的学习宝典,才真正掌握了学习的“套路”。二是活学活用,拒绝依赖。死记硬背的刷题,记住的只是ABCD的答案,而学习的目的除了考得高分,更是学习知识。例如我们学习英语,只依赖于反复的背单词做习题,并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语言。当真正把它当做一种交流工具,从听说读写多个方面融会贯通的时候,外语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近期上映的泰国高分电影《天才抢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智商超群的高材生在金钱的诱惑下帮助班上其他同学作弊,他们通过快速刷题掌握STIC这门考试,并把答案传给花钱的买答案的“特困生”们。答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次考试,却无法替他们照亮未来的前程。人生的道路也如此,考试对于想要迈入大学门槛的我们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学到一些真正知识,不断了解和挖掘自己的潜能,切莫让题海断送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