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高中学生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

时间:2024-06-03

王玉成

【摘 要】我是一名高中学生,我认为,高中学生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比如,消极应对方式中自责、幻想、退避等行为,会让我们产生消极的心理。而解决问题,会对我们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因而,为了保证我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努力消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负面生活事件,让我们心理变得更加健康。本文,将综合我以往的生活经验,探究影响应激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应激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高中生表现出了一些心理问题,我也不例外,在高中学习压力下,逐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我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多多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帮我们疏导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改变我们不良的生活风格,让我们行为方式变得正常,正确使用应激应对方式,减轻各种压力所带来的困扰。

一、影响应激应对方式的因素

综合我以往的生活经验,我认为,影响高中学生应激应对方式的因素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格特征。所谓人格特征,是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一种个人特征,它关乎着人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将对我们应激情境中的应对方式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认知评价,是指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事件进行评价的一种行为。若我们应激源强度较高,不能够客观评价应激事件,通常会采取被动消极的应对方式;

第三,性别。即男性与女性相比,他们的消极应对水平和积极应对水平均高于女性[1]。

总之,人格特征、认知水平、性格是影响我们应激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需在这一范围内,了解应激应对方式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高中学生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关系分析

我认为,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比如,求助、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会让我们逐渐产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而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会让我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改善。

(二)案例分析

例如,我们班上有一名女同学,她的家境比较好,学习成绩也始终处于中上等水平,受性格的影响,她逐渐形成了严重的叛逆行为,即使自己做了一些错误,也总是采取退避的应对方式,不接受老师的批评、不理会家长的指责,甚至存在着过激的言行举止。长此以往,她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总是喜欢在背后诋毁、谩骂他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再如,我们班上有一名男同学,他原本成绩非常良好,但受家长离异的影响,开始产生叛逆行为,自习课上总是违反纪律,甚至有多次逃课行为[2]。经过老师的屡次教导之后,他不仅没有改正问题,还冲到老师面前吼叫:“你凭什么告诉我家长。”老师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没有直接批评这名男同学,而是保持平和的情绪教导他,说道:“你这么冲动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它,解决它,它就不会再困扰我们……”经过悉心教导,这名同学不再采取消极的行为应对问题,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也慢慢得到了改善。

总之,消极的应激应对方式通常会让我们产生焦虑、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必须结合二者正相关关系,端正我们日常生活中应激应对方法。

三、未来采取的措施

(一)接受正面指导

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影响,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应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应激应对方式入手,改善我们实际成长状况。在学业压力下,为了减少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纠纷,学会理性处理一些问题,应积极接受心理教师的指导。例如,我们班上有一名男同学,他妈妈是一名教师,平时对他非常严格,久而久之,他形成了自卑且内向的心理问题,每天和家里人说不上三句话。在教师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经过心理专家的开导,他慢慢开始变得自信起来,不再一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学会了采取积极方式应对问题[3]。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

我认为,为了促进我们应激应对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且形成一个健康的心态,教师应尝试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课,向我们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使得我们以积极方式展开人际交往行为,更好的提升我们自身心理素养。

四、结论

综合我以往的生活经验可知,我们高中学生的应激应对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说,在未来成长道路上,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结合自责、幻想、退避等应激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断调整我们日常生活轨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减少一些负面情绪,以积極且成熟的应对方式处理各种问题,让我们的变得更加健康,掌握到一些有效的应对方式,不再表现出一些不良成长问题。

参考文献:

[1]毛元印.高中学生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06):3.

[2]黄国明,李梦倩,陈建云等.高中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05):470-472.

[3]刘燕花,邓沛荣,邓颖慧.青春期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应激源及阳性症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01):12-14.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