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摘 要】随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力推进和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基础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需要有创新的教育标准和教学方式方法。身为教师,我们要打破现在较为落后的观念的桎梏,努力实现新课标要求,深化语文课堂教育改革,探索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关键词】创新;信息技术;评价体系;文化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是大势所趋,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固有思想,充分发挥指导辅助作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创新道路上的仍存在阻碍。传统教育方式陈旧落后,学校在应试教育中重视分数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被动接受知识会遏制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处于认知初级发展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内容单一,以老师讲解传授知识为主,会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不高,影响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是教学的基本保证,要想顺利实现教育改革,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接受新理念,了解新课标新要求,顺利转换角色,从教育的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学生和平相处,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进行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材巧妙的创设新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充满兴趣。鼓励学生学生敢说敢想,积极地表达自己,发挥最大的潜能,树立强大的自信心。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顺应时代发展,应用信息科技践行教学
新课改对学生素质教育中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网络时代,语文教学与网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动态,多彩的视频音频课件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多角度体验,带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也能够将难以理解的内容生动地展示出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老师还可以为学生安排开放性的探究活动,比如课外小阅读、成语故事小讲堂等,需要小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整理和获取信息。这让学生懂得合理运用网络,不仅丰富自己的视野,也培养了查阅信息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时代的目标。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先辈智慧的结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在當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传统节日往往是优秀历史文化的沉淀。教师可以根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阅读和演讲活动,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面对面的亲密交流,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的故事和风俗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搜集和阅读相关的诗词和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妙和汉语的博大精深,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课文中有很多古诗词,结合我自身的学习经历来讲,在小学时期,老师往往重视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并不注重讲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优良品德的宣扬。以至于不能够感受诗词中中华文化的美和精妙之处。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体会诗词作家当时的心境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摒弃标准答案,更新评价体系
当前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落后,语文不应像理科学科的标准一样全部是固定答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往往是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是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是自己的收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应摒弃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让学生不受束缚地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创作,而不单单是为了应对考试套用结构机械教条地去写作。写作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更好的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写作情境和氛围,通过阅读积累和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进行创作,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将学生的参加课外活动表现纳入语文教学的评价范围中,能更好的的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己,锻炼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李美花(1972.5-),女,汉族,云南陆良人,曲靖市第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慧.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祖国,2016.
[2]高燕.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
[3]周淑敏.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