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

时间:2024-06-03

李群

【摘 要】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指遵循教学规律的语言为手段,去实行语文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从教师生动形象、丰富细腻和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中得到启示,活泼美感,提高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语言运用上应具备科学性、情感性、规范性、文学性,除此之外,在运用时要有美感、趣味性、节奏感、灵活活多变性。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能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有力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以完美的语言为手段,去实行语文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一定的语文水平的技能技巧。

一、教师在语言运用上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准确性、精炼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只有教师的语言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如《鸟的天堂》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性

充满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其效果不但能使学生从形式上,而且有助于他们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语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意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制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充满感情色彩的美好世界,去领略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去体会深刻感人的社会生活美,去享受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美。

(三)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具有规范性

规范,就是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要句句紧扣,联系密切,上下贯通,层次清楚,抓住重点,有纲有目,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紧扣教材,围绕中心,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教师语言要准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莎士比亚剧作,读来一样脍炙人口,就因为在精炼语言上有炉火纯青的功夫。鲁迅的《祝福》不足5000字,卻揭示和概括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词仅有1260个字,却寄托出无产阶级对自己伟大导师的全部哀思。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精炼的典范。

二、语文教师在语言运用上的艺术体现

(一)要富于美感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这就是艺术活动。”教师语言艺术的运用,同样是艺术活动,它必须从诸多方面形成一种美的“媚惑”:口头语言、态势语言、板书语言还必须具有情感美。情真意切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审美的情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性,并带有较强的情感性,就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产生美感效应。要创造教学语言的情感美,教师就必须把情感融汇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体验之中。情感的产生有一个“触发点”,对事物的认识是产生触发点滋生情感的主要根源。

(二)要富有趣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学科,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课堂教学语言应讲究风趣机敏,具有幽默性。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以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消除紧张和疲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当然,课堂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和箴言等,使讲授富于趣味性。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三)要具有节奏感

教师语言的节奏感是指在讲授进程中,随着讲授的内容不同,引起教师内心情感发生享有的变化,从而使语速的快慢急缓、语音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调的刚柔抑扬也发生变化,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具体点说,就是要求教师讲课时,说话的速度要与学生的思维的速度相适应。音量要适中,以最后一排学生都能听清为宜;不过高,以免学生精神紧张,易于疲劳;也不易过低,以免学生听起来吃力。对重要或疑难的句子,讲完后应给短暂间隙,让学生思索、领会。在语调上,重要的地方,声音应当较高;次要的地方,声音适当降低。这样有起有伏,抑扬顿挫,铿锵自然,学生听起来悦耳,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讲了。

三、结语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古今中外的的教育家、思想家,对教师的语言艺术都非常重视。如有人认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毛泽东的《十大教授法》,核心问题是启发式,其中语言就占了四条,即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鲁迅等也非常重视语言艺术问题。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语言才有教学的圆满成功,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董国华、龚春燕.中小学课堂艺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3]刘国显.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刘金星.语言技能 强化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王北生.教学艺术[M].郑州:南大学出版社,198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