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孔子“正名”思想

时间:2024-06-03

段明强

【摘 要】“正名”是孔子阐述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主要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说。孔子的“正名”主张不仅在古代具有稳定秩序之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关键词】“正名”思想;产生背景;内涵释义;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名学史上最早提出“正名”主张的思想家,是我国先秦名学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正名”主张自提出之日起,已经被讨论了两千多年。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总能从孔子“正名”主张中获得新的认知与不同的解读,其根源就在于“正名”是任何有序社会都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产生背景

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与我国先秦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旧的经济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瓦解,以“礼”为中心的奴隶主上层建筑趋于崩溃,传统的社会伦理纲常观念发生了激烈变化,使得原有的“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封建主刚刚走上政治历史舞台,新的经济政治伦理秩序尚未建立和完善,与新的“实”相应的新的“名”还未制订出来。这样,原有的“名”与新的“实”之间就出现了“相离”、“相怨”现象。

因此,名实散乱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思想交流,而且关涉到政治伦理秩序的确定、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致治。名实必须一致,这是一种社会性要求。“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从表面上看,是西周礼制与政治体系日趋松懈带来的,而本质上却是道德与伦理的不断毁坠造成的。孔子企图通过重建礼制规范下的道德伦理体系,来缓解春秋时代的政治危机,而这种重建道德、伦理体系的治理“乱世”的路径,必须要从“正名”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首倡“正名”主张,实是对当时社会现实需要的一种积极回应。

二、孔子“正名”思想的内涵释义

“正名”是孔子阐述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观《论语》全文,孔子并未直接对这一关键词进行解释和说明,即他没有明确地说“正名”是什么,而是谈“正名”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在孔子看来,“正名”也就是要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定。就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而言,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身份主要呈现在家庭、社会以及政治体系两个层面。因此,“正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一为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构建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二为从政者、为政者在政治体系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政治秩序得以运转的基本条件。前一个层面的“正名”是因社会成员在家庭中的血缘关系而自然获得,后一个层面的“正名”是通过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接受与认可而获得的。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中,或为父或为子,在政治体系中,或为君或为臣。因此,在孔子看来,“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体来说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事子以慈,子事父以孝。

概而言之,孔子主要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说,认为“正名”就是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三、孔子“正名”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正名”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为基本特征,所以两千年来我国的政治伦理相当发达。今天,只有管理者首先认识和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切实做到以身作则,才能够推己及人,使人民各司其职,各尽心力于其事,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向前发展。所以孔子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今天仍有其必要性。作为有志于治国兴邦的管理者,无论政治环境如何,也无论自己是否“得志”,都要根据具体身份去“正名”,都要尽合乎自己身份之心力。同时也希望各级管理者能通过自身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来推动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振兴,通过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带动大家共同为社会负责任、谋福利,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作为“民”来讲,也有个“正名”问题。民不能盲目攀比,而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一个人的能力有差别,但都应尽心尽力去完成本职工作,且能奉公守法,这就实践了民的名分。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是干什么的,应尽什么义务,要想做得更好,还应再怎么做。设想在管理者以身示范的情况下,万民皆如此,不但社会政治安定,经济亦将不断调整发展。

(二)孔子“正名”思想对加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今中国在市场经济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利他意识、发展生产的长远观点受到严重腐蚀,有些人也因此迷失了道德方向。除此之外,经济活动中的不法行为、不道德行为大有蔓延之势。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伦理道德建设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构建今日的经济伦理道德,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儒家的“正名”思想。这一思想对于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我国跟那些发达国家相比,在物质上的差别现在看是不难赶上的,而大的差距是人的责任感、岗位感、尽职尽责等方面的精神风貌。在许多发达国家里,人们都能正视自己的职务,只要被安排在某个岗位上,就能全力以赴地设法去做好相关的工作。无论遇上何种困难,都能任劳任怨地去克服,既然承担了某项工作就一定要做好,不做好不罢休。所以,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应践行“正名”思想:做教师的就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商人的就应当顾大局舍己利;做文人的就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做工匠的就应技精如“匠石运斤”。如果各行各業的人,都能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有什么质量,那么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自然就能快速高效的健康发展。

虽然孔子提出“正名”是鉴于当时社会、政治混乱的现实,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但就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而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才能够良性运转,否则将陷入混乱当中。所以,孔子的“正名”主张不仅在古代具有稳定秩序之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栾古稀,试论孔子“正名”思想的背景与内涵[J].北方文学,2012,(9).

[2]王玲娟、田文国,试论孔子正名观的精神阶梯价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