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唾手可得的愉悦?

时间:2024-04-24

王一州

1953年,认知心理生理学的开创者赫布教授指导其博士后对老鼠的大脑进行移植电极试验。他们把一对微电极植入老鼠的颅骨内,微电极通过电线连接一个控制电流刺激的开关。某一次实验中,他们不小心埋错了电极的位置。这个错误,也许是行为神经科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老鼠为了获得大脑刺激,竟然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按压控制电流的开关达7000次,即便是处于饥饿或口渴的状态之下,甚至雄鼠会罔顾旁边发情的雌鼠。最终,为了不让老鼠饿死,研究人员不得不把它们强行移开。

在这个实验之前,我们一般从人类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审视人类追求快乐的本能。而从这以后,我们可以尝试从另一个更基础的角度,也就是生物学的理论来解释快乐。人类大多数的超验体验,不管是社会认可的习俗和活动(如运动、冥想、公益、性高潮、购物或高热量食物),还是违法的或不道德行为(如吸毒、酗酒、赌博),这些行为都激活了大脑中的“内侧前脑束愉悦回路”,人类的快乐就发生在大脑中的这一小束神经元上,这也正是前述实验中电极植入的老鼠大脑的位置。

大脑愉悦回路理论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认识。追求快乐的行为并不受法律、宗教禁律或社会道德控制,也与生殖器官、嘴巴、声带无关,一切都是愉悦回路在起作用。大脑中的这束神经元正是这场欲望战争的始作俑者。《愉悦回路》这本书列举了七种愉悦回路的激活方式,其中既有我们意料之中的进食、性爱、赌博、电子游戏,也有出乎意料的运动、冥想、缴税与慈善捐助、信息。是的没错,运动、冥想、缴税、慈善与获取信息也能够刺激愉悦回路的神经元,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让人获得快感。这就解释了生活中一些令人迷惑的现象,比如运动上瘾,乐善好施的本性,以及大家对八卦新闻的喜好。

追求快乐同时伴随它的阴暗面——成瘾。研究发现,成瘾与大脑愉悦回路神经元的持久变化有关,这些改变引发了成瘾行为的各种特征:耐受性、渴望、戒除和旧瘾复发。这个研究说明,成瘾是一种生理疾病。我们现有的医疗救助体制和法律制度认为成瘾是意志薄弱的结果,倾向于惩罚为主,或许是错误的。好消息是,科学家对愉悦回路中持久变化的分子分析,正在让我们找到新的疗法,帮助人们成功戒掉各种不健康的成瘾行为。

《愉悦回路》并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作者大卫.林登博士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学家,《神经生理学杂志》主编。在长达2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对于大脑的理解已经超出了科学工作者的范畴。林登博士在最后一章预言,将来的神经生物学能够让所有的愉悦唾手可得,且不会上瘾。到那个时候,人类还会认为节制是一种美德吗?人类还会有目标吗?甚至还会有欲望吗?我们的商业机制和法律会不会也因此改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