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王振林
【摘 要】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临床见习“5+5”模式进行认知调查,评价临床见习“5+5”模式的认知度。方法: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实验组48名老师和9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带教老师对临床见习“5+5”模式的评价普遍较好,学生的评价普遍一般。结论: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较好或一般。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育;临床见习;认知度
临床见习是联系理论课与临床实习的桥梁,这个阶段对学生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从理论向实践转型的顺利与否。随着病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技术的进步,传统临床见习模式面临着诸如病源不足、病种匮乏等各种矛盾,因此,为解决上述矛盾,本研究创建了临床见习“5+5”模式,并通过师生对临床见习“5+5”模式的认知度评价,以探讨其实施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在东莞校区带教老师48名和东莞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及相关专业2003级五年全日制本科生900名。在老师群体中,正高职称4名(8.33%)、副高职称9名(18.75%)、中级职称21名(43.75%)、初级职称14名(29.17%);在学生群体中,年龄19~27岁,平均(22.39±0.97)岁。临床见习“5+5”模式(简称“5+5”模式)的模拟周采用Simman综合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多项医学模拟技术进行临床教学,结束后,立即组织东莞校区老师和学生进行《临床见习教学“5+5”模式改革问卷调查表》(教师篇、学生篇)的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当场收回问卷,其中,老师问卷收回45份,回收率为93.75%;学生问卷收回838份,回收率为93.11%。
(二)方法
剔除填写不完整和逻辑错误的问卷,进行统一编号。所有变量均为等级变量,采用五等级评定法进行评定,如“完全掌握、大部分掌握、一般、少部分掌握、未掌握”,分别赋值为5、4、3、2和1。由2名人员同时在SPSS中录入数据。调查指标的变量设置见表1、2。
(三)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评价指标作描述性分析,并对该问卷调查表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二、结果
(一)东莞校区带教老师对临床见习“5+5”模式认知度评价
1.描述性分析东莞校区带教老师对 “5+5”模式的评价普遍较好,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值2.7~4.5分,均数为(3.69±0.40)分,各项指标频数多为3和4,即一般和比较好(或大部分掌握、比较主动、比较合理等),频数分别为(27.67±13.88)%和(51.41±15.36)%。
2.聚类分析按样本聚类(Q型聚类),聚成3类:第3号样本、第19号样本、其余样本。三类样本对部分指标的评价差异较大,其中样本3对部分指标的评价较高,相反,19号样本则评价较低其余样本的评价介于样本3与样本19之间。
按指标聚类(R型聚类),聚成4类,第一类为指标X1-10,第二类为X1-9,第三类为X1-17,第四类为其他,每一类的典型指标分别是X1-10、X1-9、X1-17和X1-11,其平均分值分别为3.7分、3.0分、3.5分和4.0分。
三、讨论
(一)关于临床见习“5+5”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在国外,随着医学生人数增加、患者就诊或住院的时间的缩短、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模拟技术的发展,很多医学院校开始实施医学模拟教育。随后,在2005年国际三次医学教育课程改革中,引入了“COMPASS” 模式的概念,其中涉及到“模拟见习(simulations in clerkship)”的模式[1],且有些医学院校在模拟见习阶段中,将见习课程设置为前阶段的“临床周”和后阶段的“模拟周”[2]。在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学生增多、患者维权意识增强、临床见习基地不足和病种相对减少等困难,因此,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教学软件和硬件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实施医学模拟教育。在本研究中,东莞校区的近80%的老师认为非常或比较有必要实施临床见习“5+5”模式,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广东医学院为适应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于2004年在湛江和东莞两个校区分别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中心内设有各项临床教学模拟仪器。同时跨地域建校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增多、临床见习教学条件相对紧张等矛盾愈加突出,鉴于国内外医学模拟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实施临床见习“5+5”模式。
(二)关于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
国外很多研究表明医学模拟教学能够有效的整合到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和带教医院的课程中,成功地弥补了现有课程安排的不足[3-4],同时从实施效果和经济学上证明医学模拟教学的优势[5]。有很多研究表明,标准化患者、Simman综合模拟人和PBL教学等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等能力[6-9]。本研究显示,50%的老师认为临床见习“5+5”模式的实施效果好或较好,36.7%的老师其实施效果一般,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三)临床见习“5+5”模式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聚类、因子分析的意义
聚类分析是一种探索性的分类方法,按照指标本身的内在规律较合理的分为几类,大大缩小了凭借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在本研究中,临床见习“5+5”模式实施效果评价指标较多,通过聚类分析并找出每一类的典型指标(能够代表该类指标的一个原始指标),来了解这一类指标的情况,则不需了解所有指标。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包含了7个领域60条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10-12]。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不同学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指标或对已有指标进行修改,这给互相比较带来困难。同时,不排除各个指标之间存在的交叉现象,这样可能会造成统计结果的偏差。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每个因子项目选1个因子负荷系数较大的项目为主要危害健康行为,代表性强,避免了重复,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