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基层学校班主任工作探究

时间:2024-06-03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功能,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理论为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关键词】积极人格理论;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积极人格理论下班级管理问题的思考

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小学生家长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犯错误,只管揍,出了问题不让你负责”。刚开始上班时,胆子大或者说是对教育的无知,还确实按他们的要求做了,遇到不听话的、犯错误的学生,随手用书朝头就扇,但揍出来的学生,真正成才的寥寥无几,或者说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滋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合理性,学生的教育是靠打骂吗?还有一些家长说:“我们家孩子性格内向,我们从来没打骂过,从小到现在都是在鼓勵中成长的,有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你多鼓励,别批评。”我虽然表面答应下来,但内心却感觉好笑,你家孩子经常迟到,不做作业,时不时上网聊天,上课看小说、讲话,一眼看不见就跑到操场打球去了,我到哪儿找闪光点鼓励他,这样的学生不受到批评、惩罚真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天理难容。可最近做了省教育厅一个有关积极人格理论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题,看了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书及文章,使我对家长们所说的有了新的想法,使我对班主任德育工作有了新的认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孩子犯错误,只管揍”,一时之间有可能会帮助其改正错误,但会让孩子形成压抑、逆反等消极心理,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现在的教师行为规范和有关的教育法规中明确规定不允许体罚学生,基于此也有一定的道理。“孩子犯了错,不能只批评,也要鼓励”,初始我认为这是一些家长太溺爱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现在看来其是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的,有利于积极人格的培养,但需注意“度”和方式方法。这也要求老师们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多关注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二、积极人格理论与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机整合

班主任德育工作离不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支撑。“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认为人的自主能力和关系三种先天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感,发挥潜能,关促进社会的发展。阻碍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消极的心理果。”1班主任德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学生的内心需求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使学在心理满足的同时,又契合了社会的价值认同;将社会的要求融入到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对幸福快乐的追求中,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班主任应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德育工作中重要性,把积极人格理论应用到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来。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信息近乎透明化,如果再采用过去信息源比较单一时代的灌输式教育,很难有所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积极心理学中积极人格理论研究的成果,则为班主任德育工作提供了出路,重视学生的人格品质,努力增强学生在德育中的积极体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挖掘学生积极品质,优化学生德育组织系统,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幸福、信心、希望、快乐与爱等积极的心理体验,健全自己的人格,从而也实现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小学生在入学之前都是家里的宝贝,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同样,孩子也因为家长的关系觉得自己是最优秀的,但是入学之后,因为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原因,这些曾经的小皇帝、小公主慢慢呈现出了优劣之分,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孩子就不再“自以为是”,甚至表现出了自卑和内向的心理趋势,在学习面前也会觉得厌倦和疲惫。这时班主任就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感觉到有压力,而是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并创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积极人格的有效实践

首先,班主任自己要具有并培养自己的积极人格,言传身教。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起主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起着人格示范作用。看到问题学生就摇头叹气,说到后进生就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殊不知由于你的悲观,你的放弃,从而使学生失去信心和勇气。班主任应以个人良好的素养和积极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自己的幸福感、愉悦感感染学生,使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差异,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失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班集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取向,鼓励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创设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通过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个人体验,从而在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的维度增强爱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美的感受力。

结语

在培养学生积极人格过程中要关注积极心理品质,不断进行积极思维训练,对学生现实能力和潜能激发强化,逐步固化,最终形成定式,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作者简介:彭艳(1982.6-),女,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雅,刘翔平.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基于“优势”的评价和预防体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4(下)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