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彭小燕 刘东
摘要: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在网络空间占据正确的价值观话语权,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极其重要,这需要主流意识形态以网络语言竞争网络阵地。网络空间直接关乎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相关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究,能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本文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有效融合,分析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话语权建设路径。另外,本文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话语权建设中的应用方向,并对人工智能技术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话语感染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大学生;话语权;网络空间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主要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各种不同意识形态观念广泛传播,错误思想也大量出现,给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冲击[1]。因此,如何在网络空间掌握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话语权,引导大学生坚定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必须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建构符合网络时代规律的话语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为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功能的应用,可以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进行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融合创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空间的新环境新需求,推动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2]。
1.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
首先,信息过载和碎片化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信息源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价值取向往往难以辨别,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很容易受到误导、误解或产生偏见,从而影响他们对网络世界的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容易受到极端观点、谣言和偏见的影响,导致认知的片面性和偏颇性[3]。
其次,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也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挑战。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谣言、假新闻和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缺乏辨别能力和批判思维的情况下,可能轻易接受和传播错误的信息,导致他们对网络世界的认知和意识形态认同偏离正确的轨道,错误信息的误导和混淆,可能对大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削弱他们对真相的辨别能力。
最后,网络沉迷和信息孤立也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部分大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导致他们陷入网络沉迷的状态,这种沉迷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还可能使他们远离真实社会和多样化的观点,形成信息孤立和认知偏差。部分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的认知和意识形态认同受到了限制,缺乏对于多元观点和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问题和全球视野的认知狭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碎片化、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网络沉迷和信息孤立等问题[4]。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源,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以及促进他们与多元化社会接触和交流,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认同。
2. 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相关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学生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全面发展。下文将从大数据分析、构建虚拟教育场景、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培训三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
2.1 大数据分析确定教育方向
應用大数据分析确定教育方向,大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学生网络行为数据,获知学生思想动态和兴趣偏好,通过收集和处理学生的网络搜索、浏览、评论等行为日志,通过内容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关注领域,为教育者提供针对性强的教育决策依据。另外,其可评估网络舆论态势,发现错误言论的传播方向,通过相关网站数据,进行舆情监测和传播路径跟踪,发现一些错误言论的主要传播方向和受众群体,比如某些论坛或自媒体等,帮助教育者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主题,进行舆论引导。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和舆论传播的精确分析判断,为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内容选择和方法确定提供数据支持,使教育更具针对性,但其应用也需要考虑伦理规范,防止侵犯隐私。
2.2 构建虚拟教育场景
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应用中构建虚拟教育场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同。
人工智能可以构建虚拟教育场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传统的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进入不同的意识形态认同情境中,观察和体验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社会观点,这种个性化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于多元意识形态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虚拟教育场景中的个性化教学和辅助学习。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兴趣和认知风格,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自适应评估等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和活动。在虚拟教育场景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学习指导。
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应用中构建虚拟教育场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教学辅助,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不同的意识形态,培养开放、包容和多元的价值观。然而,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确保学生的权益和数据安全,只有在技术与伦理并重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发展和实践。
2.3 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培训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虚拟情景和智能分析指导相结合,可以针对网络环境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这不仅提高教师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能力,也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供了应用实例。但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与技术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构建虚拟教学情景进行模拟培训。利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构建高仿真的网络虚拟教学环境,设置各种教学场景,如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微课视频制作、针对错误观点的网络论证等。教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教学操作,系统可以评估并提供反馈意见,使教师逐步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二是利用智能分析和指导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的网络教学内容及学生反馈可以进行智能分析,检查内容表达是否恰当等,并给出修改建议。同时,针对教师网络教学遇到的问题,智能系统可以提供解决方案或案例推荐,实现智能化辅助,帮助教师提高网络教学能力。
3. 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通过对上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可知当前为促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融合。
3.1建立伦理框架和监管机制
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融合,建立伦理框架和监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建立伦理框架是确保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融合的关键[5]。伦理框架应该明确规定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原则和道德准则,确保教育的目标和核心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例如,伦理框架可以规定人工智能系统在教育中不得滥用个人数据,不得用于操纵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以及不得取代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伦理框架还应考虑到文化多样性和教育差异,避免将特定意识形态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多元观点。
其次,建立监管机制是确保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融合的有效实施。监管机制应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合法和合规应用,保护学生的权益和隐私。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边界和限制,监管机构可以监督和评估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和使用,确保其符合伦理框架的要求,加强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监督和指导,确保他们在人工智能应用中遵守伦理规范和教育原则。
最后,还需要建立投诉和申诉机制,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反映问题和意见,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通过建立伦理框架和监管机制,确保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融合在伦理和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伦理框架为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确保他们在设计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时遵循教育倫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监管机制则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监管机构和投诉机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监督和管理,保护学生的权益和隐私。
需要注意的是,伦理框架和监管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技术发展和社会变化相适应,应该建立起灵活和可调整的机制,随时跟进和调整伦理框架和监管措施,以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需求。在健全的伦理框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的保障下,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2 促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
促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是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路径。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跨界合作是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关键,教育者需要积极了解和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应用和潜在影响,而技术开发者则需要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教育目标[6]。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通过密切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潜力,开发出适用于教育场景的智能教育工具和平台。
此外,建立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的交流渠道,例如,可以组织教育研讨会、技术论坛和行业峰会,让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共同分享经验和见解,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和最佳实践[7]。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合作机构或团队,由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共同参与,以推动教育与技术融合的研究和实践,这样的交流渠道和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合作,推动教育与技术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
通过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跨界合作和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有机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这种融合还能够激发教育创新和改进,提供更多个性化、互动和自适应的学习方式。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推荐和自适应学习功能,为学生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学习支持;而技术开发者则能通过与教育者的合作,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需求和挑战,不断改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总之,促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需要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跨界合作和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此融合能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个性化、互动和自适应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3.3 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批判思维
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主体性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学生主体性指的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地位,尊重他们的需求、兴趣和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决策者。在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强调学生主体性意味着不仅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教育工具,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教育者应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强调学生主体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
批判思维在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对信息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和审查,能够独立思考、质疑和形成独立的判断。在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批判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学生需要学会审视人工智能系统的算法和决策过程,了解其中的价值观和偏见,并能够运用批判思维进行评估和反思。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和形成独立观点的能力,通过批判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并主动参与和塑造教育过程。
因此,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批判思维是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路径。学生主体性的强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而批判思维的培养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和形成独立观点。通过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可以为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应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和技术环境。
3.4 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意识形态认同的多样性。
一方面,个性化学习支持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推荐和自适应学习来实现。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和兴趣偏好,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建议。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表现,人工智能可以推荐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练习题和课外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学习内容和难度,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促进他们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发展。
另一方面,个性化学习支持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辅助和互动来实现。人工智能可以设计智能化的教学工具和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和反馈。例如,虚拟助教和智能导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解答问题和提供帮助,识别学生的情绪和认知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情感支持。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推动他们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积极塑造。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推荐和自适应学习,以及智能化辅助和互动,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个性化学习支持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意识形态认同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的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融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识形态认同的多样性,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结语
本文研究关注的是人工智能与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话语权建构的融合创新,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和深入分析,发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二者内容与笔者的教学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实现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助力人工智能与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话语权建构的融合创新。人工智能与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话语权建构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本研究提出了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批判思维的教育方法,以及个性化学习支持的重要性,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人工智能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融合创新,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实现全面发展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业成.“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危机与对策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2):79-83.
[2]廖丽金.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83-88.
[3]张欣,张贵群.网络舆情新态势下大学生价值迷失及防范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6):24-25.
[4]刘东.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4):237-241.
[5]李广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微传播网络舆情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155-157.
[6]刘永青.网络空间话语视域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8(15):168-169.
[7]尚爻,焦光源,劉芳.微文化生态下大学生网络行为与认知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1-10.
作者简介:彭小燕,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东,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智媒时代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GD23CJY16);2022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阶六维”发展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22GZ04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