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班会模式探究

时间:2024-04-24

伍浩楠 秦洪艳

摘要:高等学校班会不仅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展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传统模式班会已经滞后于当今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思考并探索“互联网+”班会开展模式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班会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高等学校班会作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展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班会工作的重视,不断优化和提升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以满足党的要求和新时代的需求。

1. 传统模式班会的局限性分析

随着时代变迁、经济社会发展,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和高校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凸显,成为限制传统模式班会开展的主要因素。传统模式班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空间与时间限制

传统的线下班会通常要求学生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参与,但当今高校学生个体规划的异质性明显增加,同时紧凑的学科培养方案与教学安排也限制了学生对于班会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往往由于课程冲突、地理位置冲突、个人日程冲突而缺席班会,这使得班会的育人与教化目的得不到充分实现。

1.2 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近年来社会的变革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高等学校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生在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日渐凸显,传统模式下的班会很难满足不同群体学生所需的个性化支持与体验。

1.3 形式与内容固化

传统意义上的线下定期班会,往往在开展过程中会变成“填鸭式”的单一价值观输出,导致班会活动对于学生群体缺乏吸引力,班会的开展也就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流于形式的例行公事,丧失了其蕴含的教育价值。

1.4 信息传递效率不足

“一期一会”“面对面”式的班会在内容输出上主要依赖口头交流,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效率相对低下。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流通可能会由于时间滞后、转译错误而发生信息丢失、语义偏离等问题。

2. “互联网+”模式下的班会

2.1 探索与发展“互联网+”班会开展模式的必要性

“互联网+”旨在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推动行业升级与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国秉持这一战略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信息时代下的新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数字经济的崛起、电子商务的繁荣、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的普及、数字政府與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在此背景下,各类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运用相关信息技术,以适应因社会形态变革而变化的教育与管理需求,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目前,“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远程教育、云端图书馆与学术资源库、智能校园和物联网以及在线创新创业平台等产品的成熟运行,也充分体现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当代高等教育环境已经深刻受到信息时代的影响,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如今都更加依赖数字技术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参与学习或管理教育事务。传统模式班会已经滞后于当今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思考并探索“互联网+”班会开展模式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构建、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的必由之路。

2.2 “互联网+”模式班会的优势分析

“互联网+”模式班会的构建是在当前高等教育环境中消解传统模式限制,更好满足学生需求、促进教育创新、适应信息时代与全球化趋势的策略性选择。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2.1灵活性与便捷性

“互联网+”模式班会工作的开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便捷性。这一形态下,班会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传统概念上时空的桎梏已经不复存在。思政工作者可以基于学生的个体需求以及群体课业日程灵活调整班会安排,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随时随地参与班会活动”的便捷性使得班会工作对于学生不再是孤立的、累赘的,而是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效推进了班会工作融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进程。

2.2.2 实时反馈与数据分析

大数据工具与平台可以提供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在线讨论、虚拟投票、弹幕等新型互动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意愿,助力思政工作者深入了解班会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以便及时调整班会工作的开展策略,订制会议内容,从而为不同班级群体或者单一学生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学生而言,数据分析功能使得其可以查看对于班会活动的历史参与情况,了解自己参与了哪些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中与他人的互动程度以及自身的参与程度,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对于班会活动的参与。

2.2.3 去中心化

应用“互联网+”模式的班会形态不再是辅导员对学生的单向输出,而是去中心化的多元交流平台。该形态中内容输出的主体可以是思政工作者,可以是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更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个体。学生可以根据班级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特定主题的班会活动,根据学科领域、兴趣领域等订制专属的班会体验。这转变了学生以辅导员为中心的传统班会工作观念,鼓励学生在班会活动,班级管理中扮演更加主动、积极的角色,极大提升了班会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2.2.4 多元化信息传递渠道

“互联网+”为班会组织者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渠道。借助在线平台与协作工具,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轻松便捷地发布议程、分享通知、共享资料与资源。数字化工具强大的记录功能也使得学生可以随时对过去的班会内容进行回放,信息的传递不再依赖原始的纸媒或者口媒传播方式,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与错译。

3. “互联网+”模式班会的探索与实践——以三江学院为例

三江学院对于智慧化校园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行之有年,校园内的设施、资源和信息都已全面互联,并进行智能化管理,从而为师生提供了更加高效且便捷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学校以“互联网+”模式班会的构建与推行作为抓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 “云端班会”

学校学工队伍利用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等互联网平台打造“云端班会”的概念,消弭学生对于传统班会的偏见与刻板印象。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班级群组讨论、线上社区交流等符合当前大学生兴趣的技术与方式,多位一体开展“互联网+”模式下的班会活动,使班会工作突破时空藩篱,融入人才培养进程,成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消除了传统班会的显性“思政教育痕迹”,更加注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将传统班会建设为新时代网络育人平台。

3.2 易班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需求呼唤高校主题班会的课程化,在这种背景下,三江学院通过“易班”等数字化学生管理平台建立了一套系统性、层次性的主题班会课程体系。呈现方式上,该套在线班会课程由多个主题不一的子模块组成,子模块的主题分别有“开学第一课”“文明在心中”“百年新征程”“学习党的二十大”“诚信行动”等。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特定的模块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班会体验。这一创新模式呼应了当前高校班会工作建设上课程化、体系化的要求,使其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连续化平台。在实践中,也让班会从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单向输出转变为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双向选择,提升了教化效果。

3.3 三江通识大讲堂

“三江通识大讲堂”是三江学院不定期举办的讲座活动,至今已有114讲。讲堂采用线下与云端相结合的举办方式,邀请校内外各领域不同的专家学者参与活动,全校师生都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软件报名参会。这一品牌活动是学校应用“互联网+”技术在转变传统班会的“小思政课”模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力成果。讲堂中,思政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导向,而是通过各领域专家学者的讲述聚焦于具体的社会问题、跨学科讨论以及国际事务等议题。目前,“三江通识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落实“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坚定学生价值信仰、凸显思想铸魂育人成效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完善“互联网+”模式班会工作体系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学工部门和思政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应用“互联网+”开展班会工作,三江学院的实践与成果正是这一趋势下的缩影。观一隅而知全貌,“互联网+”这一形态已经成为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媒介和主要阵地[2]。但如何发挥好“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新形势下有效实现班会价值引领、教化育人的功能,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思考,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模式班会工作体系。

4.1 主题班会的课程化与体系化

目前,“互联网+”技术在高校班会工作中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互联网思政育人资源丰富,可利用平台众多,的确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但这些特性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当前“互联网+”模式下的班会往往出现“主题内容分散,育人效果不佳”的情况,所谓“课堂很热闹,课后全忘掉”[3]。因此,高校需要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普遍需求,整合好相关资源,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造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班会课程。上文提到三江学院利用“易班”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主题班会的课程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这套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设置特定的主题模块并上线合作平台,比如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设置“开学第一课”“防诈从我做起”“学习党的二十大”“诚信行动”等主题的模块,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设置“考研千百问”“就业小灵通”“党团关系转接”等主题的模块。总而言之,主题班会的课程化与体系化建设要涵盖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4.2 广泛应用数字化工具

在实践中,“互联网+”模式班会往往会被片面地理解为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开展班会。但实际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应该仅局限于此。例如,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在线会议平台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云端班会”的形式,专业人士与领域专家不必亲临便可参与到班会活动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知识视野,以及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职业指导。同时,在线投票、实时弹幕、群组讨论等多种多样的互动工具,则克服了“云端班会”无法实现物理层面“面对面”交互的缺陷,有效增强了班会活动的互动性。此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化记录与回放工具为班会内容的呈现提供了多元化的形式,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班会活动开展过程中,思政工作者应当更加广泛地应用数字化工具,而非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互联网+”模式班会的优势。

4.3 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技术支持体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确保思政工作者能够完全适应“互联网+”形态下的工作模式,熟练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与工具的使用,高校需要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技术支持体系。高校可以根据思政教师的需求反馈,制定相关培训方案与计划。例如,高校学工系统可以定期组织辅导员队伍开展交流沙龙,围绕“云端班会”框架与内容的设计、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线上互动技巧的运用等进行交流,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与教学水平。此外,高校需要同专业的数字平台以及互联网机构展开合作,为辅导员班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确保稳定性与安全性。考虑到信息时代技术的更新迭代日新月异,高校需要持续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确保思政工作者的知识储备、相应技能与时俱进。

4.4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高校由于安全意识薄弱、防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信息泄露的案例层出不穷。因此,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安全与保护机制,防范化解信息安全风险。例如,学校应当制定明确的信息使用政策,向教师与学生解释数据收集与使用的目的。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服务供应商的选择上,学校需要慎重考量。决定与某一供应商合作前,必须深入评估其技术能力、安全措施、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因素。学校要强化相关应用登录与使用过程中身份验证与访问控制,采用强密码、多因素身份验证与权限管理等策略确保信息安全。此外,高校需要对师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其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

结语

信息時代的发展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愈发凸显了传统模式班会的局限性,思考并探索“互联网+”模式班会开展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三江学院在“互联网+”形态班会新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分展示了“互联网+”模式班会的优势,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然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思政工作者们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利用新兴技术改进和创新思政工作,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信思金.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N].光明日报,2023-2-28(14).

[2]贾飞祥.构建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体系的路径探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4):94-96.

[3]王楠楠.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班会课程建设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25(3):116-121.

作者简介:伍浩楠,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全程分阶段导师制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D2021016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