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

时间:2024-06-03

张紫星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随着现代课程的改革,初中语文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加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意义所在。针对教师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方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我国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越来越重视,例如传统的饮食、传统的服装、传统的节日都蕴含我国特有的文化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以及文化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运用有效的方案来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师和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

如今社会环境,家长和教师都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希望自家的孩子有优秀的成绩,许多家长和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错误,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想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巧,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过端午节的时候,学生问家长粽子的由来,很多家长不知道粽子的具体由来,实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家长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过少[1]。

(二)课堂效率低下

在初中的学习中,相比小学会增添许多新的科目。这也给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负担。通常情况下,教师认为大量的练习是提升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而且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只要能掌握知识的关键因素,就可以学好语文。所以在实际的授课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不够重视,只是将语文的知识以及技能“灌输”给学生。没有落实学习语文真正目的性,更不要说利用语文中的文化知识育德养人[2]。

(三)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差

初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对三观还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中,更重视考试成绩,并没有掌握语文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认知是学会并熟练运用老师所教的重点题目以及答案技巧,忽略了对于传统文化阅读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初中学生在阅读一些关于我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知识时没有正确的认识,语文的综合素养较差[3]。

二、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一)对初中学生的思想情操进行陶冶

初中教材中传统文化有着正确的三观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三观。当今的语文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对内容进行充分理解,选取其中精华部分,對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感悟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思想。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讲述的是文天祥在率兵打仗时被俘宁死不屈,就算是死,也要为自己的祖国献出一份爱国的心。通过这种教材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教育。

(二)使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发展思维

语文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包括思维能力、道德修养等。所以学习语文包括的内容很多,不仅要对语文的知识理解运用,更要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提升。初中语文要培养具备语文的基础能力,还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大量的累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十则》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述的意思是说,每天应该再三反思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相处。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三、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一)运用语文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每个人喜好是有差距的,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是教师目前的主要任务,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气氛。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对自己的家乡兄弟的思念之情,重阳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师在临近重阳节的日子给同学们进行知识教导。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设置类似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传统节日里体会诗人的意境与感想,去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优秀的作品,领略作者情感

古诗词的学习中,应该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出色作品,领悟诗人的用意,反复阅读去感受诗人在作品中赋予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将古诗词中的中心思想直接进行讲解和翻译,学生只是一味地单纯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理念。并没有从中体会到真实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添加一些色彩元素,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设备等,将赤壁的真实场景演示给学生看,再融入作者的写作年代以及背景,在学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后,再对诗词进行翻译和讲解,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用心去感受苏轼对于赤壁宏伟景观的喜爱。

(三)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样课堂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是靠课堂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效果得不到明显的提升。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想要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应该开展多样多彩的课堂活动。例如,《晏子使楚》,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穿着古装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还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到语文的重点知识,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师提高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教育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是给学生讲授传统文化的主体,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育德养人能力提升。想要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素养,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产生兴趣,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导,将一些诗词、古文中的传统文化特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较多的传统文化,学生对于文化理解更加深入,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容易。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教育设备越来越先进,可以利用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气氛。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加强传统文化认知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应首先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当前部分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内容,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只要掌握这些教学内容,就能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但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教材中选择的内容更具有教学价值,要想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储备,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应利用更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字、音乐、戏剧、美术等,此类传统文化都可以作为优秀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所以,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不断学习,将我国更多璀璨的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二)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民族的瑰宝,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其他很多国家相比,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价值是超乎人们想象的。但当今社会也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外国文化影响,存在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缺少重视的问题,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与近年来外国文化逐渐渗透有着一定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教育没有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局限性。教师要想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效果,需要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的价值,为自己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感到骄傲。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一些当前受到大众欢迎的动画和电影,结合国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近年来较为火爆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其原型就是我国四大名著当中的《西游记》,作者通过改编,将这部电影搬上荧屏,并且受到国内国外的普遍认可,为我国动画电影赢得荣誉。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可以将我国著作当成教学素材,作为阅读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進行有机结合,当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依然受到世界的欢迎,也就会逐渐产生自豪感。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份重要任务,传统文化的渗透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提升综合素养,还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多方式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利用网络深入到诗文中的场景去感受,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传授知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本福.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学周刊,2019(15):66.

[2]叶家政.谈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19(9):116.

[3]梁丽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汉字文化,2019(6):100-101.

[4]许书跃.传统文化与“语文味儿”:从核心素养角度看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化“气息”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9(6):24-25.

[5]李培.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契合性[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2):48-49.

[6]刘晓梅.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8(23):10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