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23国产替代TOP30

时间:2024-04-24

楚风

8月27日,有着44年历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到期,这份互惠互利的协定能否如往常一样续签引发关注。

44年,沧海桑田,中美之间并非只致力于“高精尖”前沿科技合作,更多的是涵盖环境、农业科学、物理和化学在内的基础研究,自20世纪 八九十年代开始,便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44 年,时过境迁,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开始加剧,美国对华整体战略敌意急剧上升,状况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8月9日,拜登刚刚签署行政令,全面禁止美国资本对中国尖端科技投资。科技与消费内循环成为当前中国破局的关键。

激活内循环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世界分工体系,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家创新模式以及与之适配的创新系统。

在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借助先发优势以及科研积累牢牢占据着价值链上游,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产能转移得以参与世界分工,同时转化科技成果、分享跨国公司技术外溢、优化产能等,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

在科学技术层面,中国虽然拥有目前世界最为完整的工业门类和体系,但在绝大多数领域仍然是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者和跟随者,产业层次和技术实力和发达经济体亦有很大差距。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模式,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助推国家完成产业升级与内循环替代的核心驱动力。而当内循环培育到较高层次时,必定需要硬技术创新的支撑;有了硬核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助力内循环。

而这种底层技术与科研水平的进阶,落实到微观层面,就要仰仗能够在国内市场下,逐步取代、超越国外竞品的科技型公司,或以更多市场份额促进技术创新进步以及再生产,或以供给升级充分挖掘和激发消费潜力,激活整体内循环市场。

推动内外双循环战略

科技创新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推动高端出口,通过研发、知识产权、标准、战略联动掌握行业标准和规则的话语权,打造技术壁垒,从而在行業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现在掌控着全球太阳能制造供应链约80%的份额,在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及其组件所需的设备中,近一半产自中国。

要知道在2012年,中国几大代表性光伏企业无一不处于亏损状态当中,包括尚德太阳能在内的一批厂家未挺过这波低潮而破产。好在政府及时调整政策方针,一方面抬高准入门槛,避免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拓宽国内市场需求,并且着重改进传统补贴方式,从而实现内外双循环助力,中国光伏产业也得以迅速崛起。

同时,中国光伏企业也在技术研发方面尤为重视,在半片、双面、大尺寸、叠瓦、多主栅、超白低铁玻璃等方面奋起直追,十余年内,经过一连串技术革新创新,中国光伏发电成本整整大幅下降,使得欧美光伏企业最大的优势不复存在。

如今,中国的光伏产业已形成两大不可替代的优势:其一在于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其二在于中国具备早已定型的成本优势。

去年底,中国商务部就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计划公开征求意见,关键的太阳能制造技术出口也位列其中。这一成功案例值得更多行业与从业者参考。

越是面对变局,越要回归常识。发展始终是硬道理,而这离不开众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须知,替代只是第一步,建立稳定内外双循环的中国生态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