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边塞诗教学中古今对照策略运用初探

时间:2024-06-03

张成斌

摘 要: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兴盛,离不开大西北这一特殊地域,西域独特的山川景观、人文情怀、边塞战事以及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都是边塞诗创作的题材。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成为边塞诗教学中得天独厚的教学基地。基于此,以初中边塞诗为基础,从异域风光的对照教学、人物性格的对照教学、家国情怀的对照教学三个角度来探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塞诗教学中古今对照策略运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边塞诗;古今对照;策略分析

长期以来,边塞诗教学突破不了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的瓶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课堂缺乏勃勃生机,边塞诗教学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将边塞诗中所呈现的异域风光、人物性格、家国情怀等与地方特征有效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有血有肉。而这一切的实现就得由老师拨开由于历史隔阂形成的迷雾,让学生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最行之有效且可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古今对照。

一、异域风光的对照教學

大西北有着绝美的异域风光,广阔苍凉、雄奇壮美,在边塞诗中,边塞的风光景物,在诗人的彩笔下被异常生动地描写出来。岑参笔下塞北的雪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洋洋大气;塞外的风是“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凛冽率真;西北大漠是“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无垠。当下的学生在理解文言诗词的时候往往是借助工具书进行字面的理解,也就只是从文字的角度去片面地疏通文义,而没有真正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深层挖掘文言文的内涵。如果让学生回忆家乡的风光、家乡的地域特征,然后对照诗词中的描绘,或多或少都能与作者有些许共鸣。这样就不会不信“八月即飞雪”,不会不懂“风掣红旗”,不会陌生大漠“绝人烟”“孤烟直”了。在教学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理解时可能由于历史的沿革淡化了对这份壮美的理解,但是淡化并不代表陌生,他们或多或少还是接触过,只要在他们的印象中见过这样的景,通过对照教学加之教师的有效引导,他们还是能够领会到家乡有着这样的独特的风光,就会领略到边塞诗中景物描写的内涵。

二、人物性格的对照教学

教学文学作品把握人物性格尤为重要,在如今人们的性格已趋向于个性化、多重化,加之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性格是越来越难以把握,但是生活在西北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他们的性格中流淌着强悍与豪放的血液,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造就了西北人民的英雄气质,而这种气质已经成为代表这方水土的一种元素。

盛唐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保家卫国的将士是歌颂的对象,从初唐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到王维“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中英武豪迈的公众英雄,再到“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中壮志难酬的年迈英雄。诗人对人物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同时也对人物性格进行了精心刻画。这些将士,他们或豪爽不羁、或运筹帷幄抑或踌躇满志。

西北人民的整体风格是很硬朗、很雄性的,透着一股阳刚之气,这与大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浑然天成,边塞诗中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要摒弃温婉柔美,唯有沾染西北的强悍、豪放才能完成自己的夙愿。边塞是荒凉苦难的象征,自然也是诞生英雄的地方,崇拜英雄这是历史长河中亘古不变的理念,少数民族向来追随自己的的精神领袖,他们心中的英雄是血气方刚的,是骁勇善战的,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所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塞诗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西北人民豁达开朗、豪迈阳刚的性格和少数民族英雄崇拜的角度出发,结合边塞诗中人物形象与情感去解读边塞诗中的将士的性格,这样在古今对比中形象不是虚渺的,情感不是空洞的。

三、家国情怀的对照教学

古代边塞诗中表现了鲜明的家国情怀,思乡情节、爱国主义是两大主题。诗作中的人物大都是生在内地,因征军贬谪而背井离乡。边塞乃异乡而非故土,自身乃过客而非主人,因而想妻念儿,忆父思母之情无计可消除。同在边塞他们的感悟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被迫从军或贬官远调,其心情是沉重的。主观上是不情愿的,即便塞上风光有多奇特也难抵他们心中的郁郁寡欢和壮志难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中将自己置身在一个孤寂荒凉、举目无情的环境中,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父母不在身边的感受,让学生说出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心中家的概念,这样一来什么是思乡、什么是思亲教师已不用多言,甚至很多学生的情感早已在巨大的现实冲击下达到质的飞跃。

在南宋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诗词中捐躯赴难、杀敌报国的昂扬气度和强烈的报国之志。“大散关头北望秦,自期谈笑扫胡尘”“醉里挑灯看箭,梦回吹角连营”这豪壮激烈的情怀就是诗人爱国的真实写照。当下在教育学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教导学生懂得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边塞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历史层面,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1]钟华.拉近历史和生活的距离:文言文教学中古今对照地应用[J].九江师专学报,2004(2).

[2]李国英.论新边塞诗对古边塞诗的继承和发展[J].长城, 2014(6).

注:本文是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课题编号:GS[2018]GHB1343)“边塞诗教学中古今对照策略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 王彦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