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杨小录
摘 要:所谓教无定法,“五环节主体探究课堂教学开放模式”是一种以“读、研、点、练、悟”为主线,将师生教学双边活动融为一体,能突出学生主体探究,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读是基础,所有的课堂教学成效都将在读中得到最完美的诠释。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就如何在教学环节中有效贯穿“读”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成长。
关键词:五环节主体探究;课堂教学开放模式;读;基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诗歌绚烂了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学教育离不开诗歌教学,一篇意境优美、字字珠玑且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最易触动学生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文字却又深蕴情志的艺术,如何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遨游在文学的国度里呢?我的答案是读,读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刺激學生的大脑皮层,让学生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才能让学生在思想的大海中遨游,品味语言,鉴赏技巧,进而获得心灵的感悟。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课堂教学环节中读的应用,与大家共勉。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的精品,也是马致远的代表作。这首小令仅有28字,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秋思之美。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文章虽短,教授不易。那么本课教学如何运用读呢?
极具特色的“‘读、研、点、练、悟五环节主体探究型课堂教学开放模式”是以“读、研、点、练、悟”为主线,把师生教学双边活动融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培养学生是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读是需要学生参与的。在讲授本曲时,我以五环模式为本,以读为纲,将“读”进行分解,通过“多”读帮助学生走进曲词,在“六读”的浸润下获得情感的体验。具体过程如下:
展示教学目标,通过“多”读走进曲词,获取阅读体验,获得情感升华。
初读 相遇 初读略解诗中意
初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学习一篇课文,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是基础,而初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初读就是一场相遇,就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天净沙·秋思》很短,初读做法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五次,然后挑选朗诵好的学生又诵读五次,通过十次的初读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正音正字。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认识“藤”“鸦”“断肠”等词语;(2)酝酿感受。感受自己的阅读节奏、情感输入。(3)通过注释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内容。可以以问题形式呈现:如提问元曲四大家是谁。
导读 相识 但听旧曲翻新声
本文是曲词,既然是曲词,那就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而本曲词所表达的主题意境与流行歌曲《一曲相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将曲词略作修改,套入歌词,让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翻唱,然后将翻唱后的歌曲呈现给大家,悠扬的旋律、比较唯美的歌词,顿使学生兴趣浓厚,细心的学生在听了歌曲之后,发现歌词涵盖了原曲词所有的词语,而且外延也大大地扩充了,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导读到初读,就是一个相遇到相识的一个过程。歌词改变如下:
这人间流水哗哗,
和小桥不舍牵挂,
看路边枯藤斜插,
老树明年发嫩芽。
又听这聒噪栖鸦,
又受这西风吹沙,
骑上我这匹瘦马,
古道上夕阳落下。
欲问苍天,这漂泊几时结,
羡人家聚多些,
我欲不得归长咨嗟。
羁旅在外日色已经昏沉,
心儿忽起波澜,
那可能是想家心切。
夕阳西下,玉宇荧荧群簇,
明朝天涯何处,
聚散人生是长路。
一曲断肠在河海和江湖,
这歌也有剧毒,
直教人痛心又恍惚。
再读 相知 再读已是曲中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再读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曲词,感受韵律之美。再读就是相知,就是教师结合断句示意图,引领学生诵读,注重曲词的抑扬、轻重、急缓、快慢、停顿,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师指导后,要求学生再自由诵读,学生经过之前的铺垫学习,在诵读上肯定大有进步。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形成不一样的见解和认识,如“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学生的理解不一。有的认为断肠/人在/天涯好,从音韵上来说,前面都是两字一顿,这样断句更能体现出完整性,而且在断肠处顿开,更能强调出人的内心;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断肠人/在天涯好,因为前面说了很多的意象事物,到这里终于出现了人,从画面上来看,更和谐统一。其实不论哪种理解也好,关键的是我们看到了学生一颗探索的心,一颗思索的心,也许不光是本文,可能学生自学的其他诗文,在本文的感召下,学生也会试着去展示自己认为的韵律,其实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已经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示意图如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精读 相恋 为伊消得人憔悴
精读就是恋上文本,对文本有了精细化的认识。无论是诗,还是词,抑或曲,其实更多的要关注到景、情、境,也就是要学会赏景、析情、入境。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进行精读训练,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精读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精读训练的设置上,教师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名家赏析,深入教材,设置出符合学生的精读训练,通过精读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掌握文章关键知识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鉴赏方法,并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方法。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精读训练设置如下: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天净沙是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
2.本曲词描绘了哪些意象?
3.本曲词描绘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4.本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5.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6.對本曲赏析有误的两项是(CD)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E.“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精读训练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一是针对文本全面,基本上涵盖文本的全部内容;二是针对考点到位,是精细学习的体现。
品读 相爱 爱此芳香朝暮看
品读是在对文本有了较深认识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阅读鉴赏,正如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细细品出爱情的味道。品读是阅读的根本所在,品读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品读感悟语言魅力,揣摩写作技法,与文本产生共鸣,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正确把握作品。一般来说,在品读环节,我主要是品技法和关键。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来看一下品读的设计:
1.品技法
《天净沙·秋思》最特殊的一个技法便是意象的组合,又叫列锦,全曲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凄凉动人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种萧瑟冷僻的意境之中。其实文学作品中运用这种技法的有不少,最典型的还有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文本与课外的结合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列锦这种手法。
2.品关键
“断肠人在天涯”是本曲的中心句,其中“断肠”意象是关键词。“断肠”又叫“肠断”,在初中经典阅读作品中,我们经常发现这个词语,如苏轼《江城子》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如李白《春思》中“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总之,“断肠”这个词语能让我们明白中心意旨所在。
悟读 相守 心有灵犀一点通
悟读是心对文本的守护,经过之前所“读”,学生已经完全进入文本之中,已经达到了文人合一的境界,由读所引发的思考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深深嵌入学生的灵魂之中,并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教师于课堂上展示的心灵鸡汤也将诱发学生的思考,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效果。本曲感悟如下:
28字的小令,暮色苍茫的秋景,那天涯游子的独行,是人世间飘零的剪影。人,不可能孤老一地,伴随着的总有远行,而割舍不断的是那乡思,家,永远温馨。
语文教学,要永远把读放在第一位,而作为教师,也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徜徉于经典之间,从文字中获取心灵感应,获得情感升华。
参考文献:
[1]邓志杰,赵亚娜.提纲众目张 振领群毛理:“五环节课堂教学开放模式”之“研”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9):197.
[2]尹斐.新课标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