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礼辉:金融监管可以 “让子弹飞一会儿”

时间:2024-04-23

尹洁

1952年出生,福建莆田人。197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曾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海南省副省长、中国银行行长,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有人说,人们感觉的时间长度与年龄负相关,年龄越大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那就是责任。责任越重越大,工作就越多越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时间就过得太快太快。担任中国银行行长,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李礼辉在2014年初卸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写在告别信中的一段话。1977年,他从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工作,1984年调入工商银行任职,1995年起兼任中国银行董事。2004年7月到2014年1月,他担任中国银行行长近10年时间。

从25岁到62岁,李礼辉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翻天覆地”。

人民币:从不被认同到外储“新宠”

刚进入2018年,德国和法国的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消息就在国际社会炸开了锅。法国《费加罗报》的报道标题是《人民币在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分量增加》,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做法正在欧洲各国兴起:瑞士央行称,人民币是其外汇储备多样化的选择之一;西班牙央行表示,正在考虑投资人民币;比利时央行称,已经购买了价值2亿欧元的人民币……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

这在4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刚改革开放时,我们的汇率制度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人民币是不被国际市场认同的货币。”李礼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回顾过去40年的发展,尤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我认为前30年都是打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包括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等等。”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民币的国际化也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铺垫。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GDP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则保持了匯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信用基础,也为后来推进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2003年9月,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促进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

李礼辉认为,经过30年的打基础,最近10年是人民币真正走向国际化的阶段:2007年,首只人民币债券登陆香港;2008年,中国央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2012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直接兑换成人民币结算;2013年,中英两国宣布同意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2014年,“沪港通”正式开启,这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信号;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国际五大篮子货币之一。

“10年时间很短暂,但我们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人民币目前在国际清算和结算领域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作为各国外汇储备的比重还很低。另外,在全球资本市场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占比也很低。应该说,过去40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中国企业继续发展、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只有这样,人民币才可能真正成为国际化货币。”李礼辉说。

金融监管:中国特色经得起考验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出口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经济面临硬着陆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于当年11月推出了10项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约4万亿元人民币,外界将其称为“4万亿刺激计划”。随着各项措施的快速推进,中国经济不仅停止了下滑,而且出现了令全世界惊讶的逆势增长:从2009年第一季度末到第三季度,短短半年内,中国GDP增速就从6.1%的谷底反弹到8.9%;2009年10月末,官方宣布各项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前9个月全社会投资增长33.4%。

但另一方面,自从4万亿计划出台后,国内外就一直存在争议声,并呈两极分化态势。自由派观点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会扰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修复机制;干预派则强调,正是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才挽救了中国经济,而且4万亿的刺激力度可能还不够。

“过去40年,我们建立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和监管系统,总体上是往市场化的方向走,但在一些关键领域,我们一直坚持必要的行政调控和行政管制。当市场发展很好时,政府就放手让它发展;当市场面临外部重大冲击时,政府也能马上采取行政化手段管控风险,保护内部系统。”李礼辉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国外对此或许有一些批评,但我认为那些声音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面对危机我们顺利地走过来了。”

事实上,由于当时金融危机的势头太猛,除了中国外,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刺激性政策。“其实,西方国家在金融领域也是伸两只手、迈两条腿的,也有调控和监管,不然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中国金融监管的优势在于,我们在需要时可以更加灵活地介入。当然,具体采用什么手段更有效、更公平、更能保护市场,今后可以不断研究、探索、进步。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行政管控可以逐渐淡化,让市场化手段发挥更大的主导性作用。”

融资难:用大数据助推小微企业

40年时间,许多小微企业已经发展成行业巨头,但更多小微企业却倒在了融资难的门槛下。这是中国经济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强势崛起,新的金融业态正在形成。

李礼辉坦言,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较低,对银行来说其违约概率较高,贷款风险较大,因此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全面看待。正因為融资难,所以融资贵,如果银行的贷款定价不能覆盖小微企业比较高的风险成本,那银行业务是没法做的,做了要亏本,不良贷款率会越来越高。

“小微企业融资肯定要比大企业贵一点,但又不能太贵,今后在风险定价方面要更加合理。”李礼辉说。此外,他认为国家在税负政策上应给小微企业和小微金融机构更多优惠,让其能生存、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措施,但还不够多”。

在李礼辉看来,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目前信任普及面小的问题。在美国,92%的企业被纳入信用体系,中国只有35%左右,很多小微企业被挡在外面。中国的金融、税务、海关、工商管理部门,关于小微企业的信息数据都是各自独立的,标准不一样,系统也不一样,导致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无法得到公认。“未来我们要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信用体系的标准化,使其覆盖更多小微企业。”

李礼辉特别提到,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都是目前运营较好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它们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每年为近千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累计发放贷款1万多亿元。这些贷款流向实体经济的底层,包括线上电商、线下商户、家庭作坊、农村微商,而且借贷利率可以接受,信贷风险可以控制,风险成本可以承受。政府如果在这些方面持续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肯定会得到进一步解决。总之,让信任更加普及、让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正在发展、融合,形成新的金融业态。在这个过程中,泥沙俱下难以避免,如何监管金融创新也因此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之一。

李礼辉告诉记者,政府对金融科技是持宽容和支持态度的,否则互联网经济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但金融的本质是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生意,所以必须防范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他认为中国的金融监管是适度的,总体上支持,出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关键在于引导、规范,让金融科技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017年12月,福卅l一家餐饮店张贴着多个电子支付标识。

“当问题很小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看它会飞到哪里去,允许它试错、自我修正;当问题变大,可能会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时,就必须采取措施。”

法定数字货币:加快开发进程

最近几年,区块链等新技术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潮流,基于该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又称“代币”)也成了当下最火的“投资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特币。自从2009年诞生以来,比特币价格一路高涨,仅2017年就上涨了15倍。据统计,到2017年11月下旬,“代币”市场的总市值突破3000亿美元,是2016年底的18倍。

在区块链虚拟社区发行“代币”的众筹融资被称为ICO。2014年,全球ICO的融资规模只有2600万美元,2017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2.66亿美元,其中我国的ICO融资占比31.5%。这些项目都没有经过金融监管审批,绝大多数涉嫌非法集资。

“比特币不是法定的数字货币,没有国别,没有主权背书。现在的发展势头值得警惕。据统计,目前40%的比特币掌握在大约1000个账户手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纵价格,因此监管是必要的。”李礼辉说,“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比特币和法定的数字货币区分开,而且中国要加快发展我们自己的法定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的优点是明显的:快捷、安全、可追踪。不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付工具微信、支付宝等也有类似优势。未来法定数字货币能否取代传统货币和新兴电子支付工具,还要取决于它的效率、成本、可靠性等。李礼辉认为,在小额的、零星的个人支付领域,数字货币未必争得过各种“宝”们,但在证券等金融资产交易领域,数字货币则会有很大的优势。

回顾过去40年,李礼辉不止一次感叹,中国金融业“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金融机构的长足进步,无论是市值、资产总量还是盈利水平,目前在全球都排名前列。除了大银行外,大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也得到了良好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总规模现居全球第二,这是特别大的成就。”

此外,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中国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在金融业基础设施方面,建立了比较牢固的系统,包括计算机系统、支付精算系统等;在金融监管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比较先进的水平。

“这么多年来,我们不仅面对国内的风险和问题,也受到来自国际的金融危机冲击。但在40年里,在历次危机中,能逆势发展的也只有中国。今天,我们的移动支付、金融科技都跑到了世界前列,未来还将继续跑下去。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我们需要速度,更需要耐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