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曹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课例的讲解与分析,重视习题训练以及相关人文因素挖掘,重视学生情感熏陶和影响,未能从语文文本出发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提升。对此,下面将针对如何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进行探讨,以此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促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细读文本,挖掘文本潜在价值观
能够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深入钻研與探寻。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细读文本,主动走进文本,挖掘文本潜在的内隐价值,促使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对语文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语文课文主要分为以下类型的题材——写景、写物、写人、写事,与这些类型题材相对应的文章都蕴含着潜在的价值观,但容易被师生忽略。例如,有一篇名叫《桥》的文章,通常在阅读它时,我们的学生往往只能注意到老支书在面对洪水侵蚀时的沉着以及对村民的关心,知道老支书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但这篇文章所传递的不仅是老支书的良好品质,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老百姓和共产党之间骨肉相连、同甘共苦的情感。这是这篇文章潜在的价值观,是教学之中主要需要传递的价值观。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其潜在的价值内核进行了深入钻研,在具体教学之中,才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将这一内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愿意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学习,以此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情境再现,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阅读,机械地书写与记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中的语文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多媒体集声像、文字、图片、视频等于一体的教学功能,采取读、写、画等多种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将文本内涵和语言特点深刻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从而更好地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无论是小学抑或是中学,总会纳入一些名家的诗作,这些诗歌虽然篇幅较短、字数较短,但在这短短的篇幅之中作者艺术性地将所要需传递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深层次内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利用情境再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通过生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之中,并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进行简单的绘画,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种读写画相结合的方式,以读促画、以写促读、以画促读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学习思维能力。
三、经典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材中收录的文章有限,课堂教学实践也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章都一一讲解,势必会有某些阅读类型的文章被忽略。因此,为了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文本积累。只有当学生的阅读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自行进行阅读,才能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通过逐步的积累,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引导学生阅读文质优美的篇章,让其畅游在阅读海洋中。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一阶段的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以及课文内容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阅读。低年龄段的学生应当多阅读具有音韵美的诗文,在读书声中感受祖国的文化魅力;多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童话、神话和寓言,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文化种子。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则需要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写出读书感,将书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在返校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走进原著,走进文本。
四、畅所欲言,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会认、会读、会写、会说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教学目标。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虽然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书写出来,但口语表达还不是那么流畅,有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出现。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探寻那些可以作为口语知识教学的内容,并将其单独列出来,用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具体实践之中,最好能够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考验学生逻辑思维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与素养水平,并且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格,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