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情有境 发现探索

时间:2024-06-03

唐燕琴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融情入境,唤起问题意识,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好奇心驱动出渴求解题的欲望,积极参与、思考、探究。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动手操作以及合作学习交流探讨等活动,既就问题寻找解题路径,又自身产生质疑提出问题,逐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并分析探究,以期运用数学原理或者是法则顺利解决问题。学生在情境创设下被激发出的解题兴趣和问题意识更为显著,主动去理解数学,从而深化自我认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转变正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的助推器,也是创设数学情境进一步深化课改的需要。

一、引经据典,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单纯从课本的描述可以看出,全是概念、公式、法则等,学生直面理解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挖掘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更多资源,如与之相连的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等,拓展知识面,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三元一次方程”时,可引用古典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又或者是将数学家的逸闻趣事作为小插曲穿插于授课之中,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多达400多种,其中有曾轰动了国际数学界的美国第20任总统伽菲尔德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一段佳话,“总统证法图”也成为几何学中的一颗耀眼“明珠”。学生从对数学知识的初步印象中,知晓有关的经典数学故事,丰富了认知视野,学习热情更为积极。

二、动手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发展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动手操作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化成形。学生投身于具体操作之中,亲力亲为,从动手实践中感知和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理顺思维逻辑,从而突破自我受限的狭窄思路,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深入思考、琢磨、分析、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由此,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创新意识也被催发出来,在不断增强的求知欲望中,也相应优化了思维品质。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创设学生讨论、操作情境,让学生就地取材——纸张,经过折叠、剪裁,制作出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并让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称之为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经过对称、翻转、平移等方式发现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生生之间,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各种感官齐动,学生亲手制作全等三角形,建立三角形全等的初步印象。而接下来教师就学生这些初步认知加以修正塑型,让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数学概念。可见,动手操作情境的创设,能够让他们的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画图还是测量,也无论是搜集信息还是制作模型,又无论是剪还是折,移还是转,这些具体操作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既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又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了具体的感性认识,主动获得了知识,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下子被激活,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三、巧设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设问,巧设障碍,能够催生学生主动思维解决问题的欲望,让问题成为激发学生迫切揭示事物矛盾的撬点。因为问题使得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失去平衡状态,必然要唤起数学思维,主动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重新内化建构数学知识。教师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学习,常常会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从大部分初中生都喜欢篮球运動员姚明这一现象,利用人人都关注的焦点人物,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打出姚明照片并注明其身高226厘米,体重125千克,臂展221厘米,腿长141厘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好多人都说姚明个高步子大,一步能走3米多。你相不相信呢?认识了三角形后,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出你的理由。”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粒石子,学生的思维涟漪开始动荡,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学习,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兴奋中突破了“三条线段满足一定条件才能构成三角形”的知识难点。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找准关键点,选准教学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既有梯度也有连贯性,从而引发学生注意力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除了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质疑,通过质疑,教师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与难点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学生突破障碍,释疑解惑。教师用问题引导,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追问,从而萌生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活,课堂教学效率逐步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做到切实、合理、科学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以后继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去体验解题的快乐,去感悟数学的真谛,从自身的主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虽苦尤甘,对数学充满持久探索的动力源泉,最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品质的形成以及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编辑 刘瑞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