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4-06-03

温光华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班内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通过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小组合作的集体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想学、愿学、会学、善学、勤学。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思维;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境激趣,有助学生想学

“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新奇、有趣、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先用课件导入新课:在取经的途中,猪八戒发现了一个西瓜。孙悟空说:“应该把西瓜的 孝敬师父,八戒的肚子大,吃 ,我和沙师弟各吃 。”猪八戒一听,不高兴地说:“不行,我发现的西瓜,我应该多吃,我要吃西瓜的 ,最少也要 。”孙悟空说:“行,分给你西瓜的 ,怎么样?”猪八戒高兴地说:“好,好!”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这样分,猪八戒究竟是占便宜,还是吃亏,为什么?如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饶有趣味和学生喜欢的故事情景,既可以诱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充满激情,并不枯燥无味。

二、多动善思,促使学生愿学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大的抽象性,教师应当依据数学知识的前后衔接,通过设计“摆一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拼凑、猜想、判断、分析、综合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引导学生用“绕、剪、滚”等“化曲为直”的方法分别求出水杯底面、线圈、硬币等物体的周长,紧接着又提问:“如果我们要求地球赤道的周长,用上面的方法还管用吗?如何才能求出地球的周长?”接着通过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随后让学生用各种学具进行测量、计算、验证,在验证中得出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学生在思考—猜测—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解决难题,而且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注重合作,引导学生会学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转变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操作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全员参与、互相学习、主动求知、共同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集体功能,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自己比较 和 的大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真思考、各抒己见,多角度寻求比较方法,凭借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问题,让难题、疑问在小组合作中解决,这样学生才会各展其才、各显本领,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实效,学习过程不仅是方法的创新,更是集体智慧的创新。

四、设疑置难,激发学生善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通过巧设障碍,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陷阱”,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隨便说出许多分数,我都马上能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结果全对,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我又提问:“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一听就兴趣盎然地进行探讨,有的说:“分母是合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比如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 却不能。”又有的说:“分母是偶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如 可以,但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时我引导学生将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从而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指出 与 ,为什么分母相同,结果却不同?学生立刻进行争讨、思考,最后达成共识:必须有“是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这样通过设疑置难,引导学生克服一个个认知冲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释疑兴趣,使其养成善学勤思的好习惯。

五、巧解多做,帮助学生勤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精心设计试题,适当地运用一些活跃思维、开发智力的开放题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主动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从而发现和“创造”出新的解题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把2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摆成1个大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一看题很简单,便埋头计算起来,可是一对答案便莫名其妙,发现有好多种不同的答案,不知谁的答案对。这时我让他们各自说一说都是怎么计算的?说完后大家发现:由于组合方法不一样,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表面积就会不相同。这样可以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注意研究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认真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真正想学、愿学、会学、善学、勤学,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王秀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小学教学参考,2006(2).

编辑 杜元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