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孙梅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古诗文篇目增幅较大,古诗文选篇达到甚或超过半数。内容从《诗经》到明清诗文,均有收录。教材既是美文的汇集,也给学生以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更在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就要求一线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力和语文素养。然而目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却令人忧心。
一、存在的问题
1.注重诵读而轻视理解
多读多背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贯强调的。多读多背自然有它的道理,但也容易导致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有这样一种认识:哪怕学生对内容不理解,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有的教师甚至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可学生呢,往往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乃至连注释都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就算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身”字写成“生”,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字写成“雁”等,这些错误都是因为不理解意思造成的。
2.注重讲解而轻视自学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的普遍教学模式仍旧是:首先范读,其次串讲,最后翻译。教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在我看来,字字落实未必全都要落到实处。比如,某些生僻字偶尔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便是不理解,并不妨碍我们读懂其他古文。至于常用词的意义,确实要下工夫落实。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义为“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他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解。”
3.轻视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
即使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模式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依然是许多教师坚守的固定思维模式,仿佛不讲解便不能教学。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譯,再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准确无误、逐字逐句地翻译到作业本上。就连每个篇章的练习题都是固定题型,这样问题永远是统一不变的,答案也永远是统一不变的答案。学生就只能在阅读中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寻找老师早已准备好的答案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被严重束缚,学生本来应有的独立思考、丰富想象、理性判断等优点也都淡化。
二、解决的途径
1.多种阅读方法的灵活用
万事讲求方法,读而得法,便会事半功倍。
(1)朗读
加强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朗读时不但要读准字音,同时还要把作者和自己的感情融入课文内容,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
(2)默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堂笔记,理解字句意义、疏通全文大意,这就为背诵全文奠定了记忆的框架和基础。
(3)精读
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在粗读的基础上,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而形成对文本精神内涵的理解。
(4)略读
与精读相对,一般根据文章内容的重要程度来选择这种阅读方法。略读只要求了解文本大意,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2.随文学习文言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把文言基础知识罗列出来,更没有把文言知识分解为知识点,而是渗透、分布在阅读教学之中,体现了随文学习的原则。但由于古今音义,词语经过长期演变发生了变化,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不进行系统集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其次,了解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阅读和表达。比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是为了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再次,古字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几乎篇篇文章都有。掌握并运用文言语法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学好文言文。
3.充分展开与文本间的对话
(1)教师充分与文本对话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们所追寻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可“语文味”从何来?备课又能有什么诀窍呢?无非就是深入了解文本,当教师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甚至读出了惊喜时,走进课堂才不会照本宣科。教师要读出“语文味”:首先要全面了解作者和作品,理解和挖掘文本的价值意义,用心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产生内心的共鸣。教师有了真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唤醒学生。其次要重视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语文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味道”有一番“品尝”,师生在课堂生成时才有可能口齿生香。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与文本对话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与文本充分亲切对话。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更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保证他们潜心读书,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对话奠定基础。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耐心。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静心阅读,不要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而中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课堂教学中阅读思考的学生常被教师讲解、师生问答、小组合作所阻隔,以至于他们无法自主获得文本的意义。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不越俎代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培养独立并深入思考的习惯。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人,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用心去读,去品,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