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与分析

时间:2024-06-03

杨小军

摘 要:借助2016年参加国家级课题《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契机,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以微课视频为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工具微信、QQ、YY频道为依托,以有限的免费云平台为教学资源,借鉴收费的在线课堂的组织形式,探讨构建微型在线互动课堂,观察与分析在线教育的教学效果和传统教育教学效果的异同。

关键词:微课;在线教育;传统教育

当今的网络时代已经演变成为“微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店、微客、微营销等为代表的各种“微”方式。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越来越远。一张口、一支粉笔,简单的教具进行教学的状态,在今天可以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微课”作为这场微革命中的一部分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开始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微课注重教学设计、适合自主学习具有制作技术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使用方式多样等特点。通过集体的学习和培训,借鉴比较成熟的微课资源开发的案例与经验,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构建微网络互动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微信、QQ、YY创建课改平台

(一)将微信、QQ、YY引进课堂

作为时下比较新潮的一种聊天工具,微信已经悄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既然可以传播信息,那为什么不能用来传播知识呢?本人借鉴百度传课和百度优课上等在线教育模式,但是受地处边远山区的环境限

制,又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自己开发软件,但是可以运用现有的微信环境,大多学生家里或家庭周边都有WIFI,这就保证了学生的网络环境,只要学生运用家长的手机就能实现微信传播专业知识。

(二)用微信、QQ、YY上好微课

在YY频道,学生像学校进入教室一样,固定时间一起上课。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结合微信在传统课堂上建立了“四环节教学法”。這样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上课之前,经常能听到他们在讨论新学到的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力地推动了成绩的提高。

(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通过使用微信播放视频上课,我们的课堂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展示为主;由学生听讲为主,转变为学生活动为主;由教师解惑转变为学生互相解答为主,把更多的时间、机会交给学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跨年分析以及同年跨级分析效果都非常明显,比没有使用信息化之前有了质的飞越。

(四)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

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改变,想要清晰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就要提前充分备好课,预设好各种学生提的问题。学生需求越来越多,迫使老师不得不及时“充电”。

二、信息化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优势明显

在微时代特色的引领下,信息资源形态的开放化、主体化、碎片化等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不断凸显,以教育资源移动化、教学设计微型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特征的微课模式应运而生。在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要逐步优化传统课堂教学,微课程的引入,将起到以下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化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信息化模式将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时间、地域、速度、层次的限制

(三)信息化模式的多元化,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

(四)信息化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比传统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优化

(五)信息化模式将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

(六)信息化模式的多项同步性,提高了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七)信息化模式将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办学水平

总之,信息化模式只是笔者与教育同仁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探索与实践,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针对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科特点,深入了解和研究微课的主要优势,避免微课使用中的问题,逐步过渡到课堂之中。另外,微课模式下,视频课件等微课内容的制作效果也是影响教学评价反馈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不断加强微课程资源的制作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更好地把握微课教学理念和资源建设思路,分清重难点,优化微课教学体系构建和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5).

[2]李莉,顾朝志,李世宝.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通信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骆红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感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

[4]胡铁生,黄明燕,李明.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研究,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