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汤希亮
竞赛课是展示教师风采、促进其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一位教师要参加某次教学竞赛时,定是经过充分的准备,满怀希望走上竞赛的讲台,目的只有一个——获奖。但是在高手如林的竞赛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除了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外,在赛前对课题的理解与准备,课堂中灵活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我认为竞赛课教师应具有五个“敢于”的精神,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一、敢于“拿来”
上好一节竞赛课,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必要的前提。课题确立好以后,围绕课题要广泛搜集各方面的备课信息。每一位老师都会上网查阅相关课题的教案、课件等资料,学习別人的优点,因为,每一个教案、课件都包含着作者的心血和努力,或多或少都有它的优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大胆“拿来”,加以创新,为我所用。在这次竞赛中有五位老师讲授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五位老师都注重朗读教学,教学设计新颖。而张玉晶老师的设计在借鉴网上他人设计的基础之上,大胆修改,设计了初读知莲美,再读识莲形,三读赏莲情,四读悟莲魂这样四个环节,把分析文章和朗读结合起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得课堂紧凑、完整。有些老师为了“创新”不敢“拿来”,冥思苦想,认为这样才能“独树一帜”。其实,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可以大胆“拿来”,正如鲁迅所言“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当然我们应避免纯粹地照搬。“拿来”也要切合实际,“东施效颦”会适得其反。
二、敢于取舍
讲授一篇文章对文本的解读很重要,有的文章长,有的短,在一节课中,短的文章易于把握,长的文章如何去教,就要敢于取舍。有舍必有得,我们讲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去理解、突破,这节课的目的便达到了。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老师设计的就是通过主人公的形象,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课文中,表现人物的语段很多,我们可抓重点语段分析,然后教给学生分析人物的方法,其他语段学生完全通过自学便可掌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便可在课堂上大胆取舍许多语段的讲授,课堂便不显得臃肿,层次便可更加清晰,时间分配更加恰当,教学任务便可完成。有些老师在文本的取舍中总不愿舍去任何一点,虽然分析得面面俱到,但在一节竞赛课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加上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预设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为比赛留下遗憾,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在竞赛课前准备时要敢于对文本大胆取舍,让精华在课堂中绽放。
三、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有创新,文化有创新,艺术有创新,商业有创新,教学也应有创新。其实我们推行的各种先进教学模式便是创新。在教学竞赛中,要想博得评委的眼球,让大家眼前一亮,就要在教学方式中独树一帜。现今,各个地区、学校开展的创新教学模式很多,要用哪一种模式还要切合本地学生实际,切忌东施效颦。现在,我区开展的“互联网+时代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教学创新。“翻转课堂”“微课”的推进势在必行。在这次比赛中有四位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微课”。他们把某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播放,不但形式新颖,吸引学生,而且节省了时间,效果很好。当然,我们可借鉴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也可自创教学模式,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就竞赛课而言,创新才会出彩。
四、敢于放手
我们倡导和谐高效的课堂。什么是“和谐”?有一种理解很有意思。“和”就是“禾”加“口”,即人人有饭吃。“谐”,“言”加“皆”,就是人人都自由表达。这样的环境是自由、宽松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友爱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地位是平等的,而我们现在大多数老师不信任,不相信学生,尤其是在竞赛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生怕学生回答不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之上,所以老师便包办、代替了学生。老师在课堂上既导又演,唱独角戏,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说得少。在这次竞赛中,大多数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但是多数老师还是未能大胆放手,形式大于内容。平川二中的杨万宏老师在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课堂上敢于放手。新课导入由学生完成,字词检查采用汉字听写大赛的形式,由学生组织,比赛检查。分析人物形象时用微课讲解了分析人物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最后小组长汇报。自主探究环节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小说主题概括,采用热线电话形式由其他学校同学和这位同学共同解决。整节课,既轻松,又和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是这节课的设计者、组织者。通过放手让学生去做,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高效课堂理念。因此,在竞赛课中,我们的赛课老师更要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取新知。
五、敢于练习
学习的目的便是应用,而应用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便是反复练习。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大多数老师在一节课中只给学生灌输知识,渗透一些情感教育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培养的学生便会成为只会说、不会做的“书呆子”。在竞赛课中老师们为了讲求课堂的完整性、流畅性,不敢让学生说和练习,整节课貌似行云流水,实则寡淡无味。这就是老师们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而高效课堂更注重学生能力提升。所以在竞赛课上老师要敢于让学生练习。在这次的竞赛中,韩建国老师在讲授老舍的《第一堂课》中,在学生疏通文义,掌握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基础后,设计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自己在生活中最痛苦的事和大家分享。韩老师预留了15分钟的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放飞思想,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在练习本上写了下来,然后请几位同学读了自己的文章。其中一位女同学读了自己的文章,感人肺腑。她的经历不仅触动了自己,也感染了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大家为她的精彩发言给以热烈的掌声。这节课韩老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敢于预设让学生练习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写作,能力目标自然达成。因此,在竞赛课中,老师一定要关注三维目标在整节课中达到与否,特别是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要敢于让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掌握技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