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村不利环境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时间:2024-06-03

翟民

摘 要:目前农村小学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且民工子弟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农村小学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这一现状出发,指出不利环境对小学儿童的思想道德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农村不利环境对小学儿童思想道德的影响。

关键词:不利环境;小学生;思想道德;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现状仍然是人口众多,人口素质偏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农村孩子在思想道德水平上同城市孩子相比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近些年来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摇篮,而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家长文化素质偏低,以及多年来封闭落后沉积下来的陋习等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

1.农村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良好品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农村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低,高中以上文化很少,大多都在初中文化以下。因此他们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特别是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不懂得去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孩子说话和做事时不注意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比如说谎、说脏话、不讲诚信、不尊重老人等,孩子在不经意间时时、处处观察模仿习得不良行为,这样直接影响了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2.农村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方法陈旧,直接影响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在家在学校不受委屈就是对孩子的爱,有的甚至教孩子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孩子上学只要成绩好就行,有点毛病也不管,逐渐形成不良品质。

3.农村家庭结构导致溺爱,溺爱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现在的农村家庭中大多也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孩子小时候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爺带,老人对孩子娇惯要比其父母严重得多,这是隔代人对后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们对孩子的溺爱是不经意的,他们什么都不放心让孩子去做,什么都依着孩子,孩子小的错误看不见,大的错误管不了,这样长时间就使孩子形成意志不坚强、只顾享受、不懂感恩、淡漠亲情、不知尊重等不良意志品质行为。

4.“单亲子女”和“留守儿童”极易形成不良品质。近年来由于农村离婚率上升,单亲孩子有所增加。由于打工、经商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又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由于在整个成长期内部分或全部的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使人格缺失严重,心理脆弱,思想偏激,极易产生不良的思想倾向。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受农村教育管理理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使农村学校德育环境远落后于城市,阻碍了农村中小学德育水平的提高。

1.农村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德育建设不够重视,不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特别是不能与时俱进地针对学生的道德缺失现象在新环境下采取有效及时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上总是喊得响、做得少,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形式来抓,正是这种管理理念导致农村学校德育水平低下。

2.农村学校德育途径单一,大多学校只通过品德课进行德育,有的学校甚至连品德课也不开,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进行道德实践了。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班级人数少,学校布点多,缺乏教师编制,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大多为兼职教师而且极不稳定,老师的教学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也以被动接受为主,使德育远离农村的社会现实,目标过高,失去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实际,学生也就不感兴趣,使学生良好品质形成失去了载体。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农村大的社会环境来看,其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还有个别地区较为封闭愚昧。各种陋习和不良风气大量残留,渗透严重破坏着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环境。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还有较为广泛的生存空间,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公害。这些丑恶现象使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行脱节,道德情感缺失,日常行为规范被扭曲,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下降。另外,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入农村,受利益的驱使,这些场所引诱、容留未成年人,而有关部门又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中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正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农村学生对上网也是越来越感兴趣。由于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再加上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不成熟,好奇心强,意志力薄弱,对各种诱惑缺乏判断力,他们很容易沉迷于游戏,因此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农村不利环境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农村学校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摸清不利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应对这些不良影响因素采取的对策,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多管齐下,形成合力,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冯秋景,赵笑梅.小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338-340.

编辑 李博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